杭州市教育局2012年工作总结

49167

来源:杭州市教育局  发布日期:2013-09-17 16:47:20  浏览次数:

  2012年,市教育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以及省、市党代会精神,全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继续围绕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题,着力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扎实工作,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为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业绩
  十五年基础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2012年全市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和等级幼儿园覆盖率分别达到98.6%、95.6%,学前教育、高中教育优质覆盖率分别达到 72.6 %、82.65%,初中毕业生升入各类高中的比例达到99.59%。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职普招生比继续保持在1:1左右。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阶段。市属高校发展加快,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杭州师范大学争创一流综合性大学取得新进展,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进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国家高职院校办学合格评估。高校内涵建设不断推进,完成市级15个重点学科、5个重中之重学科、10个重点实验室、6个重点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终期验收, 10个重点专业、3个重中之重实验室、10个特色专业建设继续推进。投入1625万元配套经费支持市属高校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建设项目。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76%。
  终身教育快速发展。市社区大学、区(县、市)社区学院、街道(乡镇)社区学校(分院)、社区(村)市民(村民)学校四级社区教育网络更趋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初步建立。全市共有4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5个国家级实验区、9个省级实验区。13个区、县(市)均建立了社区学院,所有乡镇(街道)设立社区学校(分院)。成人“双证制”学历培训成效显著,全年毕业学员达2.70万人,自“双证制”教育项目实施以来,培训毕业学员已累计达到7.65万余人。
  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推进呈现新气象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目标,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践行“感恩、勤奋、明礼、责任”杭州学生共同价值观。深入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阳光学子”、“美德少年”、 增强“公共空间意识”、“学雷锋”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推进网络德育创新,组织开展以“追思励志做栋梁”为主题的网上祭英烈留言活动、以“身边的老底子故事”为主题的中小学生DV作品大赛。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大力推进轻负高质落实“减负”六项制度建设,加大对“减负”工作的督查力度,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补课行为,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加强“轻负高质”联系校建设,举办联系学校校长学习班和“轻负高质”现场会,推广中小学“减负”工作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轻负高质”研究,倡导校本作业改革,加强教学研究,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源头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加强体育、艺术、卫生和国防等教育。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艺术等课程,丰富课程内容,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继续开展全市在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抽测和结果公告工作。在全省高校新生体质测试数据分析报告按生源所在地平均总分排名中,杭州连续4年位居全省首位。开展中小学生近视情况调研,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杭州市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起由市、区(县、市)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学校心理辅导站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对150名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上岗资格培训。举办国学知识网络竞赛、中小学生艺术节、中学生社团文化节、市区高中生田径运动会、市区中学生三大球比赛、中学生健美操比赛、体育大课间和阳光体育冬季长跑等形式多样的赛事和活动,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搭建了平台。
  积极推进小班化教育和教学质量监控。举办全市小班化教育研讨会和农村小班化教育研讨会,组织开展小班化教育专项调研和工作经验交流会,组织参加长三角小班化教育研讨会。全市现有市级小班化教育实验基地学校78所,义务教育段学校平均班额控制在小学38人以内、初中40人以内。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继续实施初三后三分之一学生学业成绩抽测和学生体能素质检测,引导学校和教师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全面实施第二课堂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第二课堂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杭州模式。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全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等场馆,推进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做好第二课堂电子门票使用工作。2012年,全市共有187万余人次的青少年学生走入98家第二课堂基地参加校外教育实践活动。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创新项目取得新突破
  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贯彻落实学前教育“1+4”新政和三年行动计划,落实经费保障,足额安排学前教育财政资金,全年市本级财政补助和奖励各地学前教育的专项经费达5235.49万元。推进园舍建设,全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3所,竣工67所,建设农村公益幼儿园100所,新增园舍面积24万平方米,新增在园幼儿1.23万人。拓展幼儿教师培养渠道,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学前教育专科专业,面向萧山、余杭区和五县(市)定向培养幼儿园教师188人。加快事业编制幼儿教师配备,全市新增事业编制教师1338人,事业编制幼儿教师总数占幼儿园在岗教师的29.4%,在全省领先。逐步提高非事业编制教师待遇,2012年全市各地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人均年收入达到事业编制教师实施绩效工资以后人均年收入的60%以上。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全市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努力形成深化课程改革的合力。加强普通高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学习落实课程改革方案。加强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制定课程资源开发和课程建设规划方案,精心谋划推进选课走班,逐步构建和完善符合课程改革的制度设计,有效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推进中职教育快速发展。全面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增强中职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启动“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打造中等职业教育品牌学校、特色学校,全面提升中职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和办学效益。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市现有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4所,省级改革发展示范校6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校42所,占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的68.85%。全市共有市级及以上示范专业72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46个),今年新增省级实训基地3个,全市现有市级及以上实训基地56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35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8个。全市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6.9%,“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3.2%。校企合作取得新突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若干意见》,我局配套出台了三个项目的实施办法和五个指导意见,完善了我市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体系。全市现有职业教育集团19个、专业指导委员会15个。初步形成“品牌+特色”的中职学校办学格局。2012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5.6%。全省技能大赛暨国家选拔赛成绩喜人,共获得22金35银41铜。
  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阳光招生,顺利完成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录取工作。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中小学校招生行为,2012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不得跨学区招生,不得招收择校生,不得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择校费,切实保障户籍适龄儿童、少年和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完善各类高中提前自主招生工作,继续实行网上填报志愿、网上评卷、网上查分、网上直播录取的招生办法,确保高中招生考试和录取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进一步减少全市参加统一中考的学生,市区八所省一级重点高中提前自主招收保送生比例从35%提高到40%,市区各类高中学校提前自主招收初三毕业生达到8127名。
  四、全面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教育公平推进取得新成效
  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当地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的三分之一以上,基本实现了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全覆盖。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各区、县(市)均达到或超过小学450元/年、初中650元/年的标准。  
  不断完善学生资助体系。构建了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认真履行“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承诺。全市“奖、助、贷、免、补”各类资助金额达到6.6亿元,324万人次学生获得了资助。其中全市义务教育段60余万名学生免杂费、课本费及作业本费3.6亿元;14.66万人次农村学生免住宿费0.3亿元,5.96万人次学生享受农村爱心餐0.2亿元;通过教育资助券、国家助学金等形式资助(奖励)32.93万人次学生计2.5亿元。
  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进一步完善 “一站式、多平台”服务体系建设,妥善解决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全市小学一年级新生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达到3.37万人,其中主城区达1.22万人。全市义务教育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人数达到22.17万人,占义务教育段学生总数的32.16%,其中主城区达到9.44万人,占主城区义务教育段学生总数的42.11%。义务教育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同步享受免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政策,市本级落实1749万元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专项经费补助。
  特殊教育健康发展。按照教育部“盲教育以省为主,聋教育以市为主,培智教育以县为主”的特殊教育布局规划,完善特殊教育布局调整和体系建设,形成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学校为骨干、资源教室为抓手的特殊教育格局。全市共建有13所培智学校,15所普通学校举办特殊教育辅读班16个,331所普通学校开展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累计建设了111个资源教室,启动领证未入学儿童送教上门,进一步保障了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权利,“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99.83%。
  不断深化名校集团化办学。实施名校集团化和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两轮驱动,推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至2012年12月,全市共建立教育集团241个,成员单位925个。其中,全市中小学教育集团 118个,成员单位505个;学前教育集团123个,成员单位420个。六城区中小学名校集团化参与面为71.57%、幼儿园名园集团化参与面为54.29%(全市为39.46%)。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共组建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289个,共有729所中小学校参与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占全市义务教育段学校的98.1%。城乡学前教育共组建315个城乡幼儿园互助共同体,951所幼儿园(园区)参与结对互助,占全市幼儿园的78.8%。
  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继续实施教育帮扶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书香校园工程,加大对农村教育设施设备、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养。组织了60余名特级教师赴淳安、临安、桐庐、建德进行支教活动,并组织了暑期特级教师讲习班,安排40余名农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参加学习。在职称评审工作中,继续向偏远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坚持农村学校中、高级教师的通过率原则上不低于城镇教师,为长期在偏远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任教教师的晋升积极创造条件。
  五、务实推进教育合作交流,教育开放水平开创新局面
  扎实推进都市圈教育合作。深化都市圈特殊教育合作,杭州聋人学校继续面向湖州市招生,由杭州聋人学校牵头,召开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四地特殊教育研讨会,提升四地特殊教育水平。支持西湖区与节点县安吉开展实质性合作活动。成功举办了首届杭、嘉、湖、绍地区优秀学生干部夏令营、首届都市圈中职学校校长论坛和第十一届中国名师名校长论坛。
  大力推进教育援疆工作。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双方对接、分步实施、提前见效”的要求,大力推进校舍设施援建,深层推进杭阿两地学校结对互助、支教活动等智力援助项目,全面提升阿克苏市教育综合水平。投资1.57亿元的阿克苏市高级中学项目完成主体施工进入内部装修,将于 2013年9月投入使用;杭州市12所学校与阿克苏市10所学校结对,开展结对互助活动;24名教师分两批赴阿克苏市开展支教,受到师生一致好评。
  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务实开展对外教育交流,不断拓展对外交流国家和地区。2012年,全市有613名教师和3107名学生出国(境)交流访问,接待外宾260余批次共4751余人次。积极推进中小学与国外(港澳台)学校“百校结对”行动计划,新结姐妹学校 101对。顺利启动直属学校“校校有外教”工程,发放外籍教师专项补助经费30万元。推进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3所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获省教育厅批准,开始招生办学。完善涉外教育服务体系,全市共有56所中小学具有接收外国学生资格,814名外籍学生和 230名港澳台学生在杭州各类中小学入学。开展教师海外培训工作。有360名教师参加海外培训。推动香港汉基国际学校和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教育合作项目。成功举办第四届“西湖—日月潭”两湖教育论坛和2012国际教育创新大会(文晖论坛)。
  六、加强干部教师培训培养,教师队伍素质有了新提升
  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践行“爱心、责任、奉献”杭州教师共同价值观,弘扬新时期杭州教师精神。深入推进共性承诺、岗位承诺、实事承诺,开展“三亮三比三评”活动,创建“教书育人”示范岗,树立“教书育人”标兵。推进各类评比表彰工作,我市 45名教师入选省“春蚕奖”、22名教师获省师德楷模称号,188名教师被评为市优秀教师,52人被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推荐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选2人、市政府特殊津贴人选3人,通过评比表彰,激发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认真落实统筹城乡“双百工程”,选派10名学校中层干部到五县(市)乡镇中学挂职锻炼。
  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完成直属学校(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小学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核定直属学校(单位)编制4563个,完成直属学校(单位)3897名教职工的聘用和岗位聘任工作。全市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共招聘教职工3560名。扎实推进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已有2690人参加2012年职称评审。完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继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后,市直属高中学校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
  创新干部教师教育培训。加大干部队伍培训力度,举办名校长培养人选高级研修班、党组织书记高级研修班、行政副校长培训班、校长任职资格班等各类培训班,共培训了288名校长和书记,提升了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和管理水平。实施第二轮名师培养工程,通过“双导师、双基地”模式,组织500名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开展年度培训。组织220名幼儿园骨干教师市级培训。全面启动教师培训新政,落实5年一个周期每位教师360学时的培训任务,组织90学时集中培训,2012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人均完成培训达到了102.45学时。落实国家、省级教师培训任务,全市413名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1297名教师参加省级培训。开展2012浙派名师暨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示活动,吸引全国各地教师、教研员、教师培训机构教师达六千余人。举办德育高研班、德育骨干研修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技能大赛、德育创坛等系列活动,全面提升德育骨干队伍专业素养。
  七、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新改善
  推进标准化学校(幼儿园)建设。推进杭州市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和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全市标准化幼儿园累计达到424所,新增222所,标准化幼儿园约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 46.39%; 76所学校通过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评估,累计达到324所,全市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所占比例达到49.17%。
  加快学校基本建设。加快新一轮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基本建设步伐,积极实施全市中小学基本建设“十二五”规划。2012年全市新建中小学幼儿园59所,新增学校用地面积52.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42万平方米;全市完成中小学、幼儿园基本建设项目211个(不含开发单位的教育配套项目),竣工校舍建筑面积45.45万平方米,在建189.1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6.83亿元。全面完成校安工程,全市累计项目541个,总建筑面积达163.69万平方米,总投资37.49亿元。加快直属学校基本建设,推进杭十四中康桥新校区二期工程、江滨职校滨江新校区建设,协助钱江新城管委会建设杭州高级中学钱江新城新校区,启动笕桥职高建设项目、丁桥普高前期工作。继续做好老城区高中段学校校舍改造工作。
  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入1.7亿元用于校园网、多媒体、数字化校园、机器人教室、理化生专用教室等建设。完成投入300万元实施第二轮农远工程和书香校园工程,提升五县(市)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全市普通中小学多媒体设备班套比达到1:1。38所学校成为市首批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其中17所学校被推荐为省级示范校、5所学校被推荐为国家级示范校。拱墅区被推荐为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区,3所中小学被推荐为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
  八、着力深化教育法治建设,教育改革发展落实新保障
  全面推进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全面推进教育系统“六五”普法工作,开展第五批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出台《加强全市中小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工作方案》和《杭州市中小学校章程管理办法》,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以公办中小学、幼儿园为先导,按照体现现代学校制度要素的原则,编制学校、幼儿园《章程参考样本》,为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提供思路与指导,弥补了教育行政部门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方面指导的空缺。上述文件和样本被教育部政策法规司以专辑形式全文刊发,杭州市在作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核心的学校章程建设实践探索中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全面推进教育依法行政。做好《学生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立法调研论证工作。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依法行政层级督导与指导,进一步深化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建设,完善行政权力事项网上办理程序。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实施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加强教育内审工作,开展杭州市中小学校食堂财务收支和义务教育经费、高中学生资助经费、人民教育基金会、学前教育专项补助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等专项审计,开展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提高经费使用效益。2012年度杭州市教育局被评为杭州市预算管理先进单位。
  扎实推进教育督导工作。切实履行教育督导职能,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组织实施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创强、名校集团化、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学校等级评估、学校发展性评价等专项督导工作,全市11个区、县(市)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市)认定的省级评估。扎实推进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工作,全市17所中等职校通过省一级学校评估验收,全市所有省等级重点中等职校均通过新一轮等级中等职校评估认定。
  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和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组织开展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平安综治双月宣传活动”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着力推进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 完善各类校园安全预案,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组织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专项整治、“护校安园”专项行动、“打非治违”专项行动、防台抗台安全检查、防溺水工作专项督查等系列活动,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制订并落实《杭州市学生交通安全工程实施办法》,认真做好过渡期内的学生接送车工作,妥善解决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问题。

杭州市教育局2012年工作总结

49167

来源:杭州市教育局  发布日期:2013-09-17 16:47  浏览次数:

  2012年,市教育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以及省、市党代会精神,全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继续围绕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题,着力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扎实工作,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为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业绩
  十五年基础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2012年全市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和等级幼儿园覆盖率分别达到98.6%、95.6%,学前教育、高中教育优质覆盖率分别达到 72.6 %、82.65%,初中毕业生升入各类高中的比例达到99.59%。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职普招生比继续保持在1:1左右。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阶段。市属高校发展加快,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杭州师范大学争创一流综合性大学取得新进展,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进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国家高职院校办学合格评估。高校内涵建设不断推进,完成市级15个重点学科、5个重中之重学科、10个重点实验室、6个重点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终期验收, 10个重点专业、3个重中之重实验室、10个特色专业建设继续推进。投入1625万元配套经费支持市属高校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建设项目。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76%。
  终身教育快速发展。市社区大学、区(县、市)社区学院、街道(乡镇)社区学校(分院)、社区(村)市民(村民)学校四级社区教育网络更趋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初步建立。全市共有4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5个国家级实验区、9个省级实验区。13个区、县(市)均建立了社区学院,所有乡镇(街道)设立社区学校(分院)。成人“双证制”学历培训成效显著,全年毕业学员达2.70万人,自“双证制”教育项目实施以来,培训毕业学员已累计达到7.65万余人。
  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推进呈现新气象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目标,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践行“感恩、勤奋、明礼、责任”杭州学生共同价值观。深入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阳光学子”、“美德少年”、 增强“公共空间意识”、“学雷锋”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推进网络德育创新,组织开展以“追思励志做栋梁”为主题的网上祭英烈留言活动、以“身边的老底子故事”为主题的中小学生DV作品大赛。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大力推进轻负高质落实“减负”六项制度建设,加大对“减负”工作的督查力度,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补课行为,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加强“轻负高质”联系校建设,举办联系学校校长学习班和“轻负高质”现场会,推广中小学“减负”工作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轻负高质”研究,倡导校本作业改革,加强教学研究,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源头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加强体育、艺术、卫生和国防等教育。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艺术等课程,丰富课程内容,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继续开展全市在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抽测和结果公告工作。在全省高校新生体质测试数据分析报告按生源所在地平均总分排名中,杭州连续4年位居全省首位。开展中小学生近视情况调研,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杭州市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起由市、区(县、市)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学校心理辅导站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对150名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上岗资格培训。举办国学知识网络竞赛、中小学生艺术节、中学生社团文化节、市区高中生田径运动会、市区中学生三大球比赛、中学生健美操比赛、体育大课间和阳光体育冬季长跑等形式多样的赛事和活动,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搭建了平台。
  积极推进小班化教育和教学质量监控。举办全市小班化教育研讨会和农村小班化教育研讨会,组织开展小班化教育专项调研和工作经验交流会,组织参加长三角小班化教育研讨会。全市现有市级小班化教育实验基地学校78所,义务教育段学校平均班额控制在小学38人以内、初中40人以内。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继续实施初三后三分之一学生学业成绩抽测和学生体能素质检测,引导学校和教师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全面实施第二课堂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第二课堂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杭州模式。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全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等场馆,推进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做好第二课堂电子门票使用工作。2012年,全市共有187万余人次的青少年学生走入98家第二课堂基地参加校外教育实践活动。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创新项目取得新突破
  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贯彻落实学前教育“1+4”新政和三年行动计划,落实经费保障,足额安排学前教育财政资金,全年市本级财政补助和奖励各地学前教育的专项经费达5235.49万元。推进园舍建设,全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3所,竣工67所,建设农村公益幼儿园100所,新增园舍面积24万平方米,新增在园幼儿1.23万人。拓展幼儿教师培养渠道,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学前教育专科专业,面向萧山、余杭区和五县(市)定向培养幼儿园教师188人。加快事业编制幼儿教师配备,全市新增事业编制教师1338人,事业编制幼儿教师总数占幼儿园在岗教师的29.4%,在全省领先。逐步提高非事业编制教师待遇,2012年全市各地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人均年收入达到事业编制教师实施绩效工资以后人均年收入的60%以上。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全市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努力形成深化课程改革的合力。加强普通高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学习落实课程改革方案。加强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制定课程资源开发和课程建设规划方案,精心谋划推进选课走班,逐步构建和完善符合课程改革的制度设计,有效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推进中职教育快速发展。全面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增强中职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启动“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打造中等职业教育品牌学校、特色学校,全面提升中职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和办学效益。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市现有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4所,省级改革发展示范校6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校42所,占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的68.85%。全市共有市级及以上示范专业72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46个),今年新增省级实训基地3个,全市现有市级及以上实训基地56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35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8个。全市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6.9%,“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3.2%。校企合作取得新突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若干意见》,我局配套出台了三个项目的实施办法和五个指导意见,完善了我市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体系。全市现有职业教育集团19个、专业指导委员会15个。初步形成“品牌+特色”的中职学校办学格局。2012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5.6%。全省技能大赛暨国家选拔赛成绩喜人,共获得22金35银41铜。
  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阳光招生,顺利完成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录取工作。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中小学校招生行为,2012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不得跨学区招生,不得招收择校生,不得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择校费,切实保障户籍适龄儿童、少年和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完善各类高中提前自主招生工作,继续实行网上填报志愿、网上评卷、网上查分、网上直播录取的招生办法,确保高中招生考试和录取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进一步减少全市参加统一中考的学生,市区八所省一级重点高中提前自主招收保送生比例从35%提高到40%,市区各类高中学校提前自主招收初三毕业生达到8127名。
  四、全面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教育公平推进取得新成效
  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当地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的三分之一以上,基本实现了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全覆盖。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各区、县(市)均达到或超过小学450元/年、初中650元/年的标准。  
  不断完善学生资助体系。构建了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认真履行“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承诺。全市“奖、助、贷、免、补”各类资助金额达到6.6亿元,324万人次学生获得了资助。其中全市义务教育段60余万名学生免杂费、课本费及作业本费3.6亿元;14.66万人次农村学生免住宿费0.3亿元,5.96万人次学生享受农村爱心餐0.2亿元;通过教育资助券、国家助学金等形式资助(奖励)32.93万人次学生计2.5亿元。
  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进一步完善 “一站式、多平台”服务体系建设,妥善解决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全市小学一年级新生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达到3.37万人,其中主城区达1.22万人。全市义务教育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人数达到22.17万人,占义务教育段学生总数的32.16%,其中主城区达到9.44万人,占主城区义务教育段学生总数的42.11%。义务教育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同步享受免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政策,市本级落实1749万元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专项经费补助。
  特殊教育健康发展。按照教育部“盲教育以省为主,聋教育以市为主,培智教育以县为主”的特殊教育布局规划,完善特殊教育布局调整和体系建设,形成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学校为骨干、资源教室为抓手的特殊教育格局。全市共建有13所培智学校,15所普通学校举办特殊教育辅读班16个,331所普通学校开展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累计建设了111个资源教室,启动领证未入学儿童送教上门,进一步保障了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权利,“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99.83%。
  不断深化名校集团化办学。实施名校集团化和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两轮驱动,推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至2012年12月,全市共建立教育集团241个,成员单位925个。其中,全市中小学教育集团 118个,成员单位505个;学前教育集团123个,成员单位420个。六城区中小学名校集团化参与面为71.57%、幼儿园名园集团化参与面为54.29%(全市为39.46%)。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共组建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289个,共有729所中小学校参与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占全市义务教育段学校的98.1%。城乡学前教育共组建315个城乡幼儿园互助共同体,951所幼儿园(园区)参与结对互助,占全市幼儿园的78.8%。
  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继续实施教育帮扶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书香校园工程,加大对农村教育设施设备、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养。组织了60余名特级教师赴淳安、临安、桐庐、建德进行支教活动,并组织了暑期特级教师讲习班,安排40余名农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参加学习。在职称评审工作中,继续向偏远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坚持农村学校中、高级教师的通过率原则上不低于城镇教师,为长期在偏远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任教教师的晋升积极创造条件。
  五、务实推进教育合作交流,教育开放水平开创新局面
  扎实推进都市圈教育合作。深化都市圈特殊教育合作,杭州聋人学校继续面向湖州市招生,由杭州聋人学校牵头,召开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四地特殊教育研讨会,提升四地特殊教育水平。支持西湖区与节点县安吉开展实质性合作活动。成功举办了首届杭、嘉、湖、绍地区优秀学生干部夏令营、首届都市圈中职学校校长论坛和第十一届中国名师名校长论坛。
  大力推进教育援疆工作。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双方对接、分步实施、提前见效”的要求,大力推进校舍设施援建,深层推进杭阿两地学校结对互助、支教活动等智力援助项目,全面提升阿克苏市教育综合水平。投资1.57亿元的阿克苏市高级中学项目完成主体施工进入内部装修,将于 2013年9月投入使用;杭州市12所学校与阿克苏市10所学校结对,开展结对互助活动;24名教师分两批赴阿克苏市开展支教,受到师生一致好评。
  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务实开展对外教育交流,不断拓展对外交流国家和地区。2012年,全市有613名教师和3107名学生出国(境)交流访问,接待外宾260余批次共4751余人次。积极推进中小学与国外(港澳台)学校“百校结对”行动计划,新结姐妹学校 101对。顺利启动直属学校“校校有外教”工程,发放外籍教师专项补助经费30万元。推进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3所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获省教育厅批准,开始招生办学。完善涉外教育服务体系,全市共有56所中小学具有接收外国学生资格,814名外籍学生和 230名港澳台学生在杭州各类中小学入学。开展教师海外培训工作。有360名教师参加海外培训。推动香港汉基国际学校和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教育合作项目。成功举办第四届“西湖—日月潭”两湖教育论坛和2012国际教育创新大会(文晖论坛)。
  六、加强干部教师培训培养,教师队伍素质有了新提升
  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践行“爱心、责任、奉献”杭州教师共同价值观,弘扬新时期杭州教师精神。深入推进共性承诺、岗位承诺、实事承诺,开展“三亮三比三评”活动,创建“教书育人”示范岗,树立“教书育人”标兵。推进各类评比表彰工作,我市 45名教师入选省“春蚕奖”、22名教师获省师德楷模称号,188名教师被评为市优秀教师,52人被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推荐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选2人、市政府特殊津贴人选3人,通过评比表彰,激发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认真落实统筹城乡“双百工程”,选派10名学校中层干部到五县(市)乡镇中学挂职锻炼。
  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完成直属学校(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小学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核定直属学校(单位)编制4563个,完成直属学校(单位)3897名教职工的聘用和岗位聘任工作。全市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共招聘教职工3560名。扎实推进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已有2690人参加2012年职称评审。完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继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后,市直属高中学校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
  创新干部教师教育培训。加大干部队伍培训力度,举办名校长培养人选高级研修班、党组织书记高级研修班、行政副校长培训班、校长任职资格班等各类培训班,共培训了288名校长和书记,提升了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和管理水平。实施第二轮名师培养工程,通过“双导师、双基地”模式,组织500名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开展年度培训。组织220名幼儿园骨干教师市级培训。全面启动教师培训新政,落实5年一个周期每位教师360学时的培训任务,组织90学时集中培训,2012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人均完成培训达到了102.45学时。落实国家、省级教师培训任务,全市413名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1297名教师参加省级培训。开展2012浙派名师暨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示活动,吸引全国各地教师、教研员、教师培训机构教师达六千余人。举办德育高研班、德育骨干研修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技能大赛、德育创坛等系列活动,全面提升德育骨干队伍专业素养。
  七、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新改善
  推进标准化学校(幼儿园)建设。推进杭州市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和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全市标准化幼儿园累计达到424所,新增222所,标准化幼儿园约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 46.39%; 76所学校通过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评估,累计达到324所,全市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所占比例达到49.17%。
  加快学校基本建设。加快新一轮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基本建设步伐,积极实施全市中小学基本建设“十二五”规划。2012年全市新建中小学幼儿园59所,新增学校用地面积52.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42万平方米;全市完成中小学、幼儿园基本建设项目211个(不含开发单位的教育配套项目),竣工校舍建筑面积45.45万平方米,在建189.1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6.83亿元。全面完成校安工程,全市累计项目541个,总建筑面积达163.69万平方米,总投资37.49亿元。加快直属学校基本建设,推进杭十四中康桥新校区二期工程、江滨职校滨江新校区建设,协助钱江新城管委会建设杭州高级中学钱江新城新校区,启动笕桥职高建设项目、丁桥普高前期工作。继续做好老城区高中段学校校舍改造工作。
  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入1.7亿元用于校园网、多媒体、数字化校园、机器人教室、理化生专用教室等建设。完成投入300万元实施第二轮农远工程和书香校园工程,提升五县(市)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全市普通中小学多媒体设备班套比达到1:1。38所学校成为市首批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其中17所学校被推荐为省级示范校、5所学校被推荐为国家级示范校。拱墅区被推荐为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区,3所中小学被推荐为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
  八、着力深化教育法治建设,教育改革发展落实新保障
  全面推进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全面推进教育系统“六五”普法工作,开展第五批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出台《加强全市中小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工作方案》和《杭州市中小学校章程管理办法》,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以公办中小学、幼儿园为先导,按照体现现代学校制度要素的原则,编制学校、幼儿园《章程参考样本》,为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提供思路与指导,弥补了教育行政部门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方面指导的空缺。上述文件和样本被教育部政策法规司以专辑形式全文刊发,杭州市在作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核心的学校章程建设实践探索中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全面推进教育依法行政。做好《学生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立法调研论证工作。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依法行政层级督导与指导,进一步深化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建设,完善行政权力事项网上办理程序。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实施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加强教育内审工作,开展杭州市中小学校食堂财务收支和义务教育经费、高中学生资助经费、人民教育基金会、学前教育专项补助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等专项审计,开展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提高经费使用效益。2012年度杭州市教育局被评为杭州市预算管理先进单位。
  扎实推进教育督导工作。切实履行教育督导职能,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组织实施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创强、名校集团化、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学校等级评估、学校发展性评价等专项督导工作,全市11个区、县(市)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市)认定的省级评估。扎实推进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工作,全市17所中等职校通过省一级学校评估验收,全市所有省等级重点中等职校均通过新一轮等级中等职校评估认定。
  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和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组织开展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平安综治双月宣传活动”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着力推进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 完善各类校园安全预案,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组织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专项整治、“护校安园”专项行动、“打非治违”专项行动、防台抗台安全检查、防溺水工作专项督查等系列活动,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制订并落实《杭州市学生交通安全工程实施办法》,认真做好过渡期内的学生接送车工作,妥善解决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