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人民政府2018年度履行教育职责自评报告

来源:市教育局办公室  发布日期:2019-08-30 16:26  浏览次数:
浙江省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根据贵办《关于印发〈对市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浙政教督〔2019〕28号)要求,结合2018年我市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我市进行了认真自查,在31个测评点中,30个测评点为满分,1个测评点扣分,合计扣0.5分,加分项合计加10分,自评总分是109.5分,为A等。
  一、基本情况
  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下辖十区三县(市)。全市市域面积16859平方米,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980.6万,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四位,副省级城市第五位,全国大中城市第十位。
  杭州于2004年在全省率先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目前,全市幼儿园991所,在园幼儿34.36万人。2018年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等级幼儿园覆盖率、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分别达到99.03%、99.48%和82.58%。全市小学、初中742所,在校生82.55万人。普通高中学校87所,在校生11.43万人;独立设置中职学校60所(不含成人中专),在校学生9.2万人。在杭全日制普通高校40所,在校生49.64万人,其中,市属高校7所,在校生7.32万人。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6.12%。在率先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覆盖的基础上,全市13个区、县(市)均成功创建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方面。2018年12月组建中共杭州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市委对教育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负责全市教育重大工作的统筹谋划、协调落实。坚持和改进党在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民办学校党组织隶属关系全面理顺,实现全市民办中小学校、幼儿园党组织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市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的意见》,创新实施中小学党建工作标准,中小学校党组织组织力、领导力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相关经验被《人民教育》(2018年第11期)专题报道。
  (二)教育优先发展方面。2018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建设“美好教育”的实施意见》,同时研制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构建完善“美好教育1+N”建设推进机制。基础教育布局规划和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编制完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布局(布点)专项规划,严格落实教育配套设施与居住区“四同步”政策,为我市适龄儿童入学提供基础和关键保障。2018年,新建中小学、幼儿园85所,新增建筑面积约197.8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02.54亿元。经费投入保障进一步加强。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307.61亿元,比2017年264.30亿元,增长16.39%。
  (三)立德树人要求落实方面。青少年“美好成长”计划全面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不断完善。德育地方教材《最忆杭州》全面推广使用,培育学生家乡情怀。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新劳动教育”等4个案例入选201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构建完善具有学校自身特色、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性学习需求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大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和校园足球活动,全市各级足球特色学校占比达30%,省级以上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达3个,杭州籍新生连续八年蝉联全省高校新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榜首。
  (四)深化教育改革方面。持续深化名校集团化办学,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从县域走向市域。至2018年底,全市中小学名校集团化覆盖率达58.27%,幼儿园名园集团化覆盖率达59.39%。“市域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杭州新探索”案例获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优秀奖。在率先实施学前教育“1+4”新政基础上,深入推进两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学前教育普惠率达90.38%,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70.05%。积极探索中小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制公办民办小学同步招生政策,进一步调整完善优质普高招生名额分配办法,2019年顺利实施公办民办小学同步招生,民办小学“择校热”明显降温。
  (五)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方面。依法治校全面推进,中小学100%制定章程并向社会公布,全市175所学校创建为市级以上依法治校示范校,占中小学校总数的21.37%。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取得明显进展,“小、散、乱”现象得到根本扭转,截至2019年6月全市文化教育类培训机构由2018年初的2137家减少到1263家,合法机构数量增长一倍以上。在全省首推小学学后免费托管服务, 2018年全市361所小学(校区)提供托管服务,36000多名小学生参加。率先全省实施小学、幼儿园报名“最多跑一次”,2018年六城区8万余名适龄儿童通过无纸化系统完成入学(园)登记和材料审核。2018年中国教育学会发布全国教育治理现代化指数监测报告显示,杭州教育治理现代化指数水平综合排名全国第一。
  (六)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出台实施《关于“名校名院名所”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引进优质高等教育和科研资源。西湖大学成功获批举办并顺利招生,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合作项目签约落户,市属高校内涵提升工程持续推进,杭州高等教育发展呈现量质并举的良好局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深化和加强,现代学徒制国家级试点建设成果通过教育部验收,2018年省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大赛杭州代表队金牌数和奖牌数蝉联全省第一。
  三、主要经验做法
  (一)党委政府主导,切实强化顶层设计。在近年来相继出台系列新政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基础上,2018年市委市政府又在深入调研、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新名校集团化办学共建共享市域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建设“美好教育”的实施意见》,加大政策保障力度,破解我市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组建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制定下发《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建设美好教育实施意见重点任务分工(2019—2022年)》,进一步凝聚合力办好教育。
  (二)落实两个保障,始终确保要素支撑。一方面,完善基础硬件保障。优化完善新一轮基础教育规划布局,率先提出并落实教育配套设施建设与住宅区 “四同步”原则,为满足常住人口和随迁子女入学(园)需求提供基础和关键保障。2014至2018年,全市新建中小学141所、幼儿园207所。2018年新增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43所,累计705所,全市义务教育标准化覆盖率95.01%。另一方面,强化师资力量保障。持续深化师德师风建设,通过“教育追梦人”和“感动杭城十佳教师”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传播教育正能量;印发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方案、违规有偿补课行为处理办法等,深入开展有偿补课专项治理,进一步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实施新锐教师培养工程,加强人才梯队力量储备。全市建成119个名师乡村工作室,扩大优质师资辐射效应,带动乡村学校师资水平整体提升。
  (三)强化共建共享,积极统筹城乡发展。一是深化实施新名校集团化战略。突出“跨域突破、县域盘活、师资融通、技术带动、治理跟进”主要特征,推进新常态下全域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城乡互动、异地共享、精准推送。在桐庐、建德、淳安三地创新开展市属高中与县属高中教师跨层级划转编制实践,从源头上解决集团化办学核心学校师资紧缺等问题。二是推进新老城区一体化招生。2018年主城区8所高中与萧山、余杭、富阳、临安四区高中双向定额招生768人,使新区学生有更多机会享受优质资源。三是推进智慧教育实现技术带动。深化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在线平台建设与应用,“名师公开课”项目网络点击量超过9500万人次。
  (四)着眼热点难点,持续推动攻坚克难。针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轻负高质”教学实践,推广“弹性作业”“一本作业”“精准辅导”等减负举措,坚持开展市区初中学生课业负担和学校社会满意度第三方评估,严查违规补课,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针对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问题特别是民办学校“择校热”,研制规范性文件,从严规范民办学校办学审批和监督管理;积极推进中小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从义务教育招生入口和毕业生出口两个方面促进公办民办学校协调发展;有序推进事业编制教师在民办学校任职任教清理规范工作,确保2022年清理到位。针对校外培训乱象,在全省率先启动大规模、多部门协同推进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研制准入标准、规范化合同,通过网格化排查、部门联合执法、建立黑白名单、搭建管理平台、发动市民监督、组织电视问政等举措,有效遏制非法培训。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多年来,杭州教育一直开拓进取,踏实前行,走在前列。但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对照美好教育的总体目标,我市教育还面临不少挑战。如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杭州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同杭州主城区还存在着明显差距;教育资源供给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城市人口较快增长,对扩大教育规模和优化教育布局形成“双重压力”,存在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结构性短缺问题;民办学校“择校热”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未得到解决,群众反映还比较突出,等等。
  杭州教育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省市教育大会精神,以更强责任、更大力度、更实举措,高水平推进“美好教育”建设,让杭州因“美好教育”而更加美好。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努力建设高水平 “美好教育”。牢牢把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发挥好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谋划、牵头抓总作用,定期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党委和教育部门党组织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不断提高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深入推进“清廉教育”、“清廉学校”建设工程,打造清廉校园文化品牌。
  (二)抓牢立德树人根本,不断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水平。实施立德树人铸魂工程。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加强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和法治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构建全覆盖、多途径、常态化的德育工作体系。实施素质教育强基工程。坚持深化课程改革,转变育人方式,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强化和改进学校美育,着力发挥劳动育人、实践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实施教育评价优化工程,建立有利于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标准体系,引导学校、教师科学育人。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建设与“美好教育”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三)落实教育优先要求,切实强化资源保障和有效供给。加大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切实做到“三优先两不减”。结合区域人口发展水平、人才集聚程度和教育服务要求,完善城乡教育布局规划动态调整和优化机制,结合各区域实际适当提高居住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百户比”指标。加快现有学校改造提升,合理超前和提高学校建设相关标准,有效改善办学条件,满足“新课程、新标准、新规范”的要求。
  (四)坚持人民满意导向,有效推动杭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紧盯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下大力解决“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重”、“民办热”、“择校热”等问题。继续扩大公益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动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为牵引,推动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以促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融合为核心,鼓励“分类办学、错位发展”,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优化职校规划布局,拓展职教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实施中职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力推进“三名工程”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来杭合作办学,实施市属高校内涵建设工程,推动杭州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发展。以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县(市、区)为引领,以深化新名校集团化战略为重要手段,加快实现城乡教育融合,全域提升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系统谋划,综合施策,通过实施公办初中提质强校行动、完善义务教育民办学校招生办法、落实公办在编教师在民办学校任职任教清理规范等举措,促进公办民办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杭州市人民政府   
                                           2019年8月30日

杭州市人民政府2018年度履行教育职责自评报告

来源:市教育局办公室  发布日期:2019-08-30 16:26  浏览次数:
浙江省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根据贵办《关于印发〈对市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浙政教督〔2019〕28号)要求,结合2018年我市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我市进行了认真自查,在31个测评点中,30个测评点为满分,1个测评点扣分,合计扣0.5分,加分项合计加10分,自评总分是109.5分,为A等。
  一、基本情况
  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下辖十区三县(市)。全市市域面积16859平方米,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980.6万,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四位,副省级城市第五位,全国大中城市第十位。
  杭州于2004年在全省率先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目前,全市幼儿园991所,在园幼儿34.36万人。2018年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等级幼儿园覆盖率、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分别达到99.03%、99.48%和82.58%。全市小学、初中742所,在校生82.55万人。普通高中学校87所,在校生11.43万人;独立设置中职学校60所(不含成人中专),在校学生9.2万人。在杭全日制普通高校40所,在校生49.64万人,其中,市属高校7所,在校生7.32万人。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6.12%。在率先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覆盖的基础上,全市13个区、县(市)均成功创建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方面。2018年12月组建中共杭州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市委对教育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负责全市教育重大工作的统筹谋划、协调落实。坚持和改进党在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民办学校党组织隶属关系全面理顺,实现全市民办中小学校、幼儿园党组织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市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的意见》,创新实施中小学党建工作标准,中小学校党组织组织力、领导力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相关经验被《人民教育》(2018年第11期)专题报道。
  (二)教育优先发展方面。2018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建设“美好教育”的实施意见》,同时研制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构建完善“美好教育1+N”建设推进机制。基础教育布局规划和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编制完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布局(布点)专项规划,严格落实教育配套设施与居住区“四同步”政策,为我市适龄儿童入学提供基础和关键保障。2018年,新建中小学、幼儿园85所,新增建筑面积约197.8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02.54亿元。经费投入保障进一步加强。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307.61亿元,比2017年264.30亿元,增长16.39%。
  (三)立德树人要求落实方面。青少年“美好成长”计划全面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不断完善。德育地方教材《最忆杭州》全面推广使用,培育学生家乡情怀。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新劳动教育”等4个案例入选201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构建完善具有学校自身特色、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性学习需求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大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和校园足球活动,全市各级足球特色学校占比达30%,省级以上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达3个,杭州籍新生连续八年蝉联全省高校新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榜首。
  (四)深化教育改革方面。持续深化名校集团化办学,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从县域走向市域。至2018年底,全市中小学名校集团化覆盖率达58.27%,幼儿园名园集团化覆盖率达59.39%。“市域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杭州新探索”案例获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优秀奖。在率先实施学前教育“1+4”新政基础上,深入推进两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学前教育普惠率达90.38%,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70.05%。积极探索中小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制公办民办小学同步招生政策,进一步调整完善优质普高招生名额分配办法,2019年顺利实施公办民办小学同步招生,民办小学“择校热”明显降温。
  (五)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方面。依法治校全面推进,中小学100%制定章程并向社会公布,全市175所学校创建为市级以上依法治校示范校,占中小学校总数的21.37%。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取得明显进展,“小、散、乱”现象得到根本扭转,截至2019年6月全市文化教育类培训机构由2018年初的2137家减少到1263家,合法机构数量增长一倍以上。在全省首推小学学后免费托管服务, 2018年全市361所小学(校区)提供托管服务,36000多名小学生参加。率先全省实施小学、幼儿园报名“最多跑一次”,2018年六城区8万余名适龄儿童通过无纸化系统完成入学(园)登记和材料审核。2018年中国教育学会发布全国教育治理现代化指数监测报告显示,杭州教育治理现代化指数水平综合排名全国第一。
  (六)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出台实施《关于“名校名院名所”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引进优质高等教育和科研资源。西湖大学成功获批举办并顺利招生,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合作项目签约落户,市属高校内涵提升工程持续推进,杭州高等教育发展呈现量质并举的良好局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深化和加强,现代学徒制国家级试点建设成果通过教育部验收,2018年省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大赛杭州代表队金牌数和奖牌数蝉联全省第一。
  三、主要经验做法
  (一)党委政府主导,切实强化顶层设计。在近年来相继出台系列新政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基础上,2018年市委市政府又在深入调研、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新名校集团化办学共建共享市域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建设“美好教育”的实施意见》,加大政策保障力度,破解我市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组建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制定下发《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建设美好教育实施意见重点任务分工(2019—2022年)》,进一步凝聚合力办好教育。
  (二)落实两个保障,始终确保要素支撑。一方面,完善基础硬件保障。优化完善新一轮基础教育规划布局,率先提出并落实教育配套设施建设与住宅区 “四同步”原则,为满足常住人口和随迁子女入学(园)需求提供基础和关键保障。2014至2018年,全市新建中小学141所、幼儿园207所。2018年新增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43所,累计705所,全市义务教育标准化覆盖率95.01%。另一方面,强化师资力量保障。持续深化师德师风建设,通过“教育追梦人”和“感动杭城十佳教师”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传播教育正能量;印发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方案、违规有偿补课行为处理办法等,深入开展有偿补课专项治理,进一步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实施新锐教师培养工程,加强人才梯队力量储备。全市建成119个名师乡村工作室,扩大优质师资辐射效应,带动乡村学校师资水平整体提升。
  (三)强化共建共享,积极统筹城乡发展。一是深化实施新名校集团化战略。突出“跨域突破、县域盘活、师资融通、技术带动、治理跟进”主要特征,推进新常态下全域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城乡互动、异地共享、精准推送。在桐庐、建德、淳安三地创新开展市属高中与县属高中教师跨层级划转编制实践,从源头上解决集团化办学核心学校师资紧缺等问题。二是推进新老城区一体化招生。2018年主城区8所高中与萧山、余杭、富阳、临安四区高中双向定额招生768人,使新区学生有更多机会享受优质资源。三是推进智慧教育实现技术带动。深化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在线平台建设与应用,“名师公开课”项目网络点击量超过9500万人次。
  (四)着眼热点难点,持续推动攻坚克难。针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轻负高质”教学实践,推广“弹性作业”“一本作业”“精准辅导”等减负举措,坚持开展市区初中学生课业负担和学校社会满意度第三方评估,严查违规补课,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针对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问题特别是民办学校“择校热”,研制规范性文件,从严规范民办学校办学审批和监督管理;积极推进中小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从义务教育招生入口和毕业生出口两个方面促进公办民办学校协调发展;有序推进事业编制教师在民办学校任职任教清理规范工作,确保2022年清理到位。针对校外培训乱象,在全省率先启动大规模、多部门协同推进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研制准入标准、规范化合同,通过网格化排查、部门联合执法、建立黑白名单、搭建管理平台、发动市民监督、组织电视问政等举措,有效遏制非法培训。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多年来,杭州教育一直开拓进取,踏实前行,走在前列。但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对照美好教育的总体目标,我市教育还面临不少挑战。如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杭州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同杭州主城区还存在着明显差距;教育资源供给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城市人口较快增长,对扩大教育规模和优化教育布局形成“双重压力”,存在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结构性短缺问题;民办学校“择校热”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未得到解决,群众反映还比较突出,等等。
  杭州教育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省市教育大会精神,以更强责任、更大力度、更实举措,高水平推进“美好教育”建设,让杭州因“美好教育”而更加美好。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努力建设高水平 “美好教育”。牢牢把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发挥好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谋划、牵头抓总作用,定期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党委和教育部门党组织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不断提高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深入推进“清廉教育”、“清廉学校”建设工程,打造清廉校园文化品牌。
  (二)抓牢立德树人根本,不断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水平。实施立德树人铸魂工程。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加强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和法治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构建全覆盖、多途径、常态化的德育工作体系。实施素质教育强基工程。坚持深化课程改革,转变育人方式,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强化和改进学校美育,着力发挥劳动育人、实践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实施教育评价优化工程,建立有利于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标准体系,引导学校、教师科学育人。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建设与“美好教育”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三)落实教育优先要求,切实强化资源保障和有效供给。加大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切实做到“三优先两不减”。结合区域人口发展水平、人才集聚程度和教育服务要求,完善城乡教育布局规划动态调整和优化机制,结合各区域实际适当提高居住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百户比”指标。加快现有学校改造提升,合理超前和提高学校建设相关标准,有效改善办学条件,满足“新课程、新标准、新规范”的要求。
  (四)坚持人民满意导向,有效推动杭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紧盯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下大力解决“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重”、“民办热”、“择校热”等问题。继续扩大公益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动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为牵引,推动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以促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融合为核心,鼓励“分类办学、错位发展”,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优化职校规划布局,拓展职教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实施中职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力推进“三名工程”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来杭合作办学,实施市属高校内涵建设工程,推动杭州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发展。以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县(市、区)为引领,以深化新名校集团化战略为重要手段,加快实现城乡教育融合,全域提升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系统谋划,综合施策,通过实施公办初中提质强校行动、完善义务教育民办学校招生办法、落实公办在编教师在民办学校任职任教清理规范等举措,促进公办民办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杭州市人民政府   
                                           2019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