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第二中学
机构全称 | 杭州第二中学 | 机构简称 | 杭二中 |
机构地址 | 滨江东信大道76号 | 联系方式 | 0571-86698137 |
办公时间 | 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1:30,下午13:30-17:00 | ||
机构职能 | |||
机构负责人:党委书记 蔡小雄 历史悠久 江南名校——杭州第二中学,为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建立最早的现代中学。其前身为私立蕙兰中学和国立浙江大学附属中学。蕙兰中学创办于“戊戌变法”的志士仁人以鲜血推行近代化的翌年(1899),创办人为美国基督教北浸礼会差会传教士甘惠德(W.S.Sweet);浙大附中创办于“七七事变”后的颠沛流亡之中(1940),创办人为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教授。两校名师荟萃,管理严格,学生学习勤勉,思维活跃,具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其中,浙大附中学生的爱国民主传统,蕙兰中学学生的体育运动精神,尤为各界人士瞩目。 1951年8月,两校在“蕙兰”原址合并,改称现名。1953年,列为杭州市重点中学;1963年,成为浙江省教育厅直属实验中学;1978年,被定为浙江省重点中学;1980年,经省政府批准,列入首批办好的浙江省18所重点中学之一。1995年,经省教委考核评估,被认定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 目前,杭州第二中学跨江发展,已成为拥有三个校区的现代学校。 现任校长叶翠微先生,通过全国公开竞聘,于2000年自广西北海市教委副主任、北海中学校长任上调入我校。 成果斐然 杭州第二中学办学成果斐然,其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名重省内海外。 1998年,2000年,学校先后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物理、化学竞赛金牌。自1989年以来,学生在省级、全国级学科知识竞赛中获奖近2000人次,以较大优势连年位居杭州市各校之首,领先省内。学校合唱队多次在全国、省、市的比赛中获奖;2003年,学校代表队跻身全国中学生篮球比赛。学校以培养高素质的优秀毕业生为己任,每年向北大、清华等名校保送优秀毕业生近30名;进入全国各重点大学深造的优秀毕业生比率居省内前茅。百余年间,学校累计培养初、高中毕业生4万余名。 自1996年以来,学校已连续三届分别被评为省、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目前正在进行的各级课题研究有十余项,已形成全国、省、市、校四级课题网络。学校申报的《构建学校、教师、学生自主发展新模式的研究》课题已作为教育部“十五”重点规划课题立项。 自1998年以来,学校的教育科研成果再获丰收,获得了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首届、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省教育厅颁发的基础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 2001年至今,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获奖或发表181篇,其中,获国家级一、二等奖6项,省级二等奖以上10项,市级50项。特别是在近三届的“杭州市教学专题论文评比”中,获奖级别、人次均列全市第一。 1983年,学校被评为“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集体”;1997年,学校党总支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宣传的“先进基层党组织”;1999年,学校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2003年,再次被确认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教育改革 杭州第二中学积极推进以“促成学生自主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改革,构建了“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承认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的“自主发展教育”体系,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近年,在德育改革方面,构建了以立意高、渠道宽、实践性强为特色的体验、感悟式自主德育模式。德育工作重基础、重创新、重实效,形成立体网络,达到整体优化。 在学校管理改革方面,制定了“‘全、优、尖’素质发展目标管理体系”,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突出发展”。 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形成了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为内容,以必修、选修、自修为修业方式的“三三制”课程体系。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建立了以“目标达成度”、“学生参与度”、“时间利用率”等为必要条件的“理想化课堂教学模型”,引导教师努力探索趋近“理想化效果”的最优化教学。 名师荟萃 名校造就名师,名师推动名校向前发展。 在学校百年历程中名师荟萃,有历尽千辛万苦创办了国立浙大附中的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教授,有在附中兼课的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有在民族危亡之际以音乐之声激荡学子赤子之心的袁箴华老师,有作为蕙兰中学第一位华人校长从严治校享誉杭城的徐钺老师,有作为蕙兰校董任教蕙兰、后又因倡导“好学力行”学风而获江泽民同志亲笔题词肯定的赵传家老师,有创作了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后不久赴蕙兰任教的著名诗人艾青老师,有带领刘长春代表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的著名体育教育家宋君复教授…… 目前,由省首批功勋教师、前任校长徐承楠领衔,学校已形成了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先后涌现省特级教师18名,即(语文)林炜彤、闻干、缪水娟、邱大存、钱增兴、金功发,(数学)姚忻康、楼肇庆,(外语)陈惠根、周瑜,(政治)王天成,(地理)冯福昌,(物理)徐承楠、刘向东,(化学)冯德炳、林肃浩、张永久,(生物)顾来。其中,徐承楠、林肃浩老师曾分别指导学生吴欣安、汤砚蔚荣获世界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化学竞赛金牌。 学校有省教坛新秀13名,市教坛新秀31名;有杭州市一、二层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7名;有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模、全国优秀教师以及杭州市“十佳杰出青年”各1名。他们分布在各学科,发挥了骨干作用。 教师中担任市、省、国家级各学会理事的有10余名;部分教师积极着书立说,并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 教师的学历结构不断优化,目前,教师中有博士1名,在读博士生1名,硕士10名,研究生课程班结业的近30名。为建立高学历、高水平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机制,和华东师大联合创办了“未来教育家学校”,正在参加该校课程研究生班学习的教师近60名。 桃李芬芳 杭州第二中学人才辈出,校友遍布海内外。 历届校友中有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著名作家郁达夫、陆蠡,著名文学翻译家、散文家冯亦代,著名体育教育家宋君复,著名画家董希文、吴山明,中央乐团著名作曲家刘庄,著名园林建筑学家陈从周;有化学家苏元复、水利专家钱宁、材料物理学家周本濂、环保专家金鉴明,航天航空软件专家何新贵等14位院士;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各类专家60余人。还有担任重要领导工作的高级军政干部,以及为保护国家资财英勇献身的烈士……校友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为后学诸子树立了榜样。 近年来,一大批年轻学子继往开来,佳绩再创。进入高校后,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突出,有被评为“清华十杰”的,有被评为“上海市十大三好学生标兵”的。1998年吴欣安同学勇夺第29届世界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金牌;2000年汤砚蔚同学荣获第32届世界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金牌;1999年,陈立先同学入选中国少年科学院首批十三个小院士之一,2001年,又有郭晟同学荣获小院士称号。两位同学分获首届宋庆龄发明金奖、银奖(全国共5金10银)。还有数千名优秀的年轻一代校友活跃在世界各国的多个领域;不久前,卢征天校友更以其杰出的科研成果荣获了美国“总统奖”。 校园文化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了优秀的育人传统。 从“蕙兰”的校训“诚、勤、爱”,到竺可桢的训词“立志、努力、为公”,“二中人”从精神层面上认准了自己的追求方向——“高”(高目标,高境界)、“正”(树正气、走正道)、“实”(说实话、做实事)。 现代的校园文化引导着学生“追求卓越,创造一流”。 现代的教育设施、鲜活的文化载体,定位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了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设计的“自主发展”需要;学生业余党校、中学生团校等教育主阵地,以及“桃李文学社”、“墨缘书画社”、“小院士工作室”、“学生艺术团管弦乐队、合唱队”等几十个学生社团,构建了多姿多彩的校园人文环境。 现代设施 按省一级重点中学标准、主要配置达到国际一流水准的教育设施: *基于VLAN的千兆以太网。 *遍布校园的800余个多媒体信息接点。 *基于办公无纸化,信息数字化的校园应用平台。 *所有教师配备的笔记本电脑。 *所有教室配备的数字化多媒体终端显示组合。 *具有完善多媒体设施的4个计算机学科教室。 *藏书逾12万册、订阅报刊100余种、配备电子音像阅览系统的图书馆。 *设施一流的680座音乐厅。 *按国家级比赛标准设计建造的田径场、足球场、篮球馆、游泳馆等运动场馆。 *芳草漫坡,巨樟成林,庭院幽雅,意趣自然,融入人文积淀,突出生态价值的绿色校园。 对外开放 乘着改革开放的骀荡东风,杭州二中加快了对外交流的步伐。除继续保持与英国利兹市、德国石荷州一些名校的友好往来外,学校和澳大利亚的莫奈中学缔结为姊妹学校,和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以及香港、台湾地区近二十个有关中学、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继石荷州州长来访,2001年7月西澳大利亚州总理盖勒普博士访问了杭州二中。学校注重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融进西方文化的精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2002年杭州二中国际部的创办,依托美国学校管理模式,打造了浙江省第一个国际教育平台。最近几年,学校还派出了二十几批师生外出访问。在教育文化等多个项目的对外交流中,师生们拓展了视野,开阔了胸襟。杭州二中正在走向国际舞台。 集团发展 2001年开始,杭州第二中学跨江发展,已成为拥有三个校区的现代学校。 “一体两翼多种体制”的新型组织结构是其特色。“之江校区”由公办的全寄宿制高级中学和中外合作的国际教育部组成,占地200余亩;“东河校区”为国有民办高级中学,占地40亩;“临平校区”为包含小学、初中、高中的民办杭州二中树兰实验学校,占地200亩。 学校抓好“三个创新”——办学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实施“四项工程”——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积极实施教育国际化工程,努力推进学校办学体制“综合化”工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深化”工程。 力争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浙江省先导型的现代化学校,全国一流的实验性学校,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开放性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