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闻发布会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来源:教育部网站  发布日期:2021-12-29 18:59  浏览次数: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 续梅:

各位嘉宾、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教育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在昨天,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对外公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普通高中教育是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关键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文件就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也是新世纪以来国办出台的第一个关于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请来了几位嘉宾,专门为大家进行介绍和解读。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吕玉刚司长,教育部教材局申继亮巡视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马嘉宾副司长,上海市教委贾炜副主任,还有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下面首先请吕玉刚司长介绍《指导意见》的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指导意见》的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 吕玉刚: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非常欢迎大家参加今天这场新闻发布会,也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基础教育工作给予的热情关心和大量的报道宣传。

昨天,国务院办公厅已经正式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个《指导意见》立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和全面的部署。刚才,续梅主任也介绍,这是新世纪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第一个关于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意义十分重大,影响非常深远。下面,我就这个《指导意见》向大家介绍四方面的情况。

第一,关于《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

普通高中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办好普通高中教育,对巩固义务教育的普及成果,增强高中教育发展后劲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指导意见》出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背景。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围绕立德树人设计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并强调要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这为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求,要研究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二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快速发展,普及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18年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88.8%,这就包括了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也得到了逐步提升,已经进入到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发展新阶段。但是,当前普通高中教育还存在着素质教育实施不够全面、片面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唯分数唯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等突出问题,亟需通过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来加以破解和应对。

三是普通高中面临着多维改革同步推进的繁重任务。当前,普通高中教育正处于普及攻坚、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三大改革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高考综合改革,提出要探索“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模式,对普通高中学生的选课走班、教学组织、综合素质评价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任务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着力破解当前面临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确保各项改革能够有效衔接、协同推进。

第二个方面,关于《指导意见》的总体思路和主要考虑。

这次改革的总体思路十分明确,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部署,着力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具体来说,要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正确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坚持改革创新,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从育人体系、课程教学、学生指导、考试招生和条件保障等育人关键环节着手,健全机制、完善政策、明确要求,保障改革目标的如期实现。

三是坚持统筹协调,注重各项改革的衔接。统筹高考综合改革,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等各项改革发展任务,形成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育人合力。

第三个方面,关于《指导意见》的主要目标。

《指导意见》提出了1个总体目标和6个具体目标。

1个总体目标是: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这是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重要讲话当中特别强调的。6个具体目标包括:一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二是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三是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四是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五是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六是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以上这些目标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讲话精神,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这些目标的达成,能够有效保障育人方式改革取得实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第四个方面,关于《指导意见》的主要任务和改革措施。

《指导意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改革任务:

第一,构建全面培养体系。主要包括四项内容:一是突出德育时代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的体系。二是强化综合素质培养。针对育人的薄弱环节,就改进科学文化教育、强化体育锻炼、加强美育工作、重视劳动教育等方面提出了目标措施和要求,着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拓宽实践渠道。健全社会教育资源有效开发配置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建设一批稳定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开展学生志愿服务和实践体验活动。四是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从城乡学校实际出发,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和实施办法,强化对学生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创新思维、体质达标、审美能力、劳动实践等方面的全面评价。

第二,优化课程实施。为了实施好新课程新教材,《指导意见》提出了一个工作目标和两项具体措施。工作目标是:结合推进高考综合改革,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也就是在2022年之前新课程、新教材得到全面实施。两项具体措施是:一是健全新课程的实施机制。组织开展国家级示范性培训和校长教师的全员培训,也就是确实做到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之前得到全面培训,切实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二是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加强课程实施监管和学分认定管理,落实好国家课程方案,确保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和理化生实验等课程。

第三,创新教学组织管理。一是有序推进选课走班。首先,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的兴趣特长,因地制宜、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其次,要指导学校制定选课走班的指南,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二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积极探索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加强实验教学,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优化教学管理。针对一些学校存在的抢赶教学进度,超课标教学,日常测试频繁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规范,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强调了市、县监管责任。

第四,加强学生发展指导。从高中学生的特点看,这个年龄段学生正处于从未成年向成年、初步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特殊阶段,《指导意见》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注重指导实效。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在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自主选择能力。二是加强能力建设。指导普通高中学校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明确指导机构,建立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加强指导教师培训。三是健全指导机制。注重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参与和协同配合的指导机制。

第五,完善考试和招生制度。在总结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指导意见》分别对加强和改进考试、命题与招生等工作提出了要求。一是规范学业水平考试。明确省级统一组织实施的合格性考试应安排在学期末,高一年级学生参加合格性考试的科目原则上不超过4科,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高校招生录取所需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实行选择性考试,由省级统一组织实施。二是深化考试命题改革。在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和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命题都要以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促进教考有效衔接,防止简单的、片面的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坚决克服这种倾向。同时从优化考试内容、创新试题形式、科学设置试题难度和加强命题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要求,推动提高命题水平。三是稳步推进高校招生改革。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基本需要,不断完善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并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第六,强化师资和条件保障。新课程实施和新高考综合改革对普通高中的师资保障和教学设施保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以这次指导意见把强化师资和条件保障作为一个重要方面予以强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健全师资补充和激励机制。加大编制统筹调配力度,要求于2020年底前完成普通高中教职工编制核定,适应选课走班教学需要。同时,完善普通高中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向普通高中予以适当倾斜,并指导学校进一步完善分配办法。二是改善学校校舍条件。完善学校建设规划,扩大教育资源,优化校舍功能,制订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专项规划,加快推进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修订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标准和装备配备标准,继续实施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加大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实施力度,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三是完善经费投入机制。首先是“建机制”,完善普通高中建设经费投入机制,明确省市县分担责任;健全成本分担机制,建立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和学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其次是“定标准”,针对目前个别省份尚未出台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一些省份标准过低,以及实施选课走班和综合素质评价以后学校运转和管理成本提高等问题,要求健全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特别提出各地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应于2020年达到每生每年1000元以上,个别确有困难的地区可延至2022年前实现。第三是“拓渠道”,在严格遵守政府债务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多渠道筹措普通高中的建设资金。

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领导、多部门协同推进,为了保障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指导意见》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明确部门分工、强化考核督导和营造良好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并特别强调国家要制定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完善质量监测办法,引导各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完善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激励办法,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就向大家介绍这些,谢谢各位记者。

续梅:

谢谢玉刚司长。下面我们请申继亮局长结合《指导意见》,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修订的有关情况。

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结合《指导意见》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修订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 申继亮:

各位媒体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借这个机会我就普通高中课程教材有关情况给大家作一个简要的报告。

根据十八大、十九大的精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修订工作已经基本结束。首先在2017年底,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修订后的20个课程标准。今年5月份,除了政治、语文、历史三科之外的高中其他十几个学科修订后的教材也已经发布了目录,在5月份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里已经公开发布了。普通高中三科教材,就是政治、语文、历史编写审查工作也基本结束,目前是这么一个基本情况。

这一次普通高中课程教材的修订,不仅对内容进行了更新调整,同时对课程的结构也进行了优化。这次课程结构优化突出的一个重点就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和高考综合改革的需要,归结起来结构优化、重点突出表现在课程的可选择性有所增加。不仅结构优化,内容调整,更主要的这次新课程的修订是体现在育人功能的增强方面,对于如何增强课程的育人功能,在修订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把立德树人的要求充分落实到我们的课程教材当中。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结合学科特点融入到课程教材里,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时代新人培养的要求体现在我们的课程教材里。具体的措施就是我们组织专家首先研究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科特点,每一个学科又提出了学科的核心素养。换句话说,学科核心素养实际上讲的就是各个学科的基本育人价值,包括三个要点,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是第一个增强课程教材育人功能的措施,就是突破以往的课程目标的表述,重新界定课程目标,使得课程的育人目标和要求更加具体化、更加细化,聚焦人的发展,与教师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联系更为紧密。

第二,为了强化课程教材的育人功能,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每一门课程到底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对于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考核评价,不仅仅是关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素养的养成,关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不仅有助于规范我们的教学,就是不要超纲、不要盲目赶进度;同时,也为考试命题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依据。所有教材的编写,教学实施建议,考试命题建议等等,这些工作都是在围绕着如何达成学业质量要求而设计的。在这个基础之上,新的课程进一步强化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具体表现在配合高中课程修订,2017年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这是一门必修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都要修的必修课。在高中课程里,综合实践活动学分是14学分,我们总共毕业学分要求是144分,占了差不多1/10。在所有科目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占分最高。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这就跟今天我们强调的育人模式改革是密切相关的,育人模式改革不仅仅是简单地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更主要的还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机制和途径。所以,这次新课程修订以后,特别强调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来推动整个育人模式的改革。

当然,为了更好地促进育人模式的改革,我们还要落实好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有了综合实践活动,有了综合素质评价,有了新修订课程的育人理念,这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才有可能使得我们育人模式改革取得真正的实效。

近些年,各地的高中学校都在根据教育部课程改革理念积极推进育人模式改革,相信在中央文件印发以后,这项工作力度会进一步加大,真正形成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我要介绍的情况就这些,谢谢大家。

续梅:

感谢申局长。下面我们请贾炜主任介绍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推动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思路和举措。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结合《指导意见》介绍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推动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思路和措施。(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贾炜: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昨天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了,这份指导意见明确了当前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也凸显了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要求,我们相信必将促进高中教育进一步克服“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不良导向,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应试”教育模式向“全面育人”教育方式转变;从以“升学”为目标向“升学与生涯辅导相结合”目标转变;从高中教育“分层发展”向“分层与分类相结合”方向转变。

2014年来,上海作为第一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省市,坚持“教—考—招”联动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高中的育人方式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第一是在组织教学方面,我们以增强选择性,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导向,使“分层走班”成为高中教育教学的新的常态。我们通过近年来高中全样本的调研数据发现,上海高考改革等级考科目设置的6选3共有20种组合,每一种组合都有学生选择。而且越是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在学生的科目选择上,越是体现出文理兼顾的特点。目前,凡是一个年级有12班级以上的高中学校,已经100%的开齐开足满足学生20种组合走班需要的课程教学。我们也根据不同学校的资源配置实际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指导高中学校形成了大走班、中走班、小走班三种走班的模式,为学生能按照自身的学科特长和兴趣志向进行选学选考,提供了公平的机会。

第二是落实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方面。以推进学生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为两个主要抓手,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和对学生进行评价方式的变革。

在推进社会实践上,上海明确提出高中志愿服务,就我们的公益劳动三年不少于60学时的课程要求,这60个学时就是8天半。这项活动并由上海市文明办、团市委和校外联共同牵头,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组织保障。我们也做了初步统计,99%的学生是能够完成60学时的课程要求,而且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超学时完成,还有不少优秀学生把参加公益劳动也作为一种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对待。截止到今年6月,全市共建立了1930个市、区两级社会实践基地,发布了729439个社会实践岗位,像暑托班助教、医院导医、博物馆讲解员、图书馆管理员、地铁协管志愿者等都成为了学生社会实践的“热门岗位”,也有不少学生把社会实践与自身的生涯规划结合起来,比如:上海有的学生在医院的社会实践中就将学医确立为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推进研究性学习上,上海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至少有一次完整的课题研究经历,高考改革以来,历届学生连续三年100%有课题、研究内容涉及语言文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艺术、体育等各个领域。同时,为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要做到保真和可信可用做了一些探索,上海为此开发了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自适应平台和第三方认证平台,为学生提供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全过程指导和第三方专家远程视频答辩认证服务。

在综合素质评价的运用上,积极与各高校对接,借助综合素质评价的信息平台,将综合素质评价运用到春季高考、专科自主招生、高水平高校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录取等多种类型的招生。目前,已有近30所本科高校和多所专科院校制定并发布了《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办法》,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校招生录取中校测面试、同分录取、专业调剂、资格初审等环节的重要参考。

第三是积极引导高中学校从“分层发展”走向分层与分类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我们的校长和社会对分层发展比较熟悉,我们把高中分成市实验示范性高中和区实验示范性高中,还有普通高中。但是如何在坚持这个分层不变的情况下,鼓励高中探索特色多样发展,分类发展就摆在我们的面前。上海在2011年就启动了特色化普通高中建设项目,连续制定两轮的《特色高中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了一批涵盖人文类高中、科技类高中、艺术类高中、理工类、社科、金融、医药等领域的特色普通高中,这些学校在创立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办学目标上从原来的只问分数有多高,到现在要问自己特色有多强。所以,目前我们全市经过两轮的创建,已命名了9所特色普通高中,还有56所正在不断的以项目推进的方式来参与到这个多样化特色高中的发展过程中去。

这是以上三个方面我们所做的初步的探索。下一阶段,上海将认真学习领会《指导意见》的精神,重点围绕三个方面持续推进高中教育内涵发展,深化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

一是研制《普通高中建设标准》,探索学校的校舍建设从普通的行政班教室向学习空间的延伸,在教育装备上从共性标配向个性定制延伸,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上,从产品使用向网络环境建设延伸。在师资队伍结构上,从校内向校内外兼容延伸,课程建设从落实建构上向管理与服务延伸,即“五个延伸”。

二是将继续按照国家要求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在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的多重背景下,紧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着力推进“课程-教材-教学-评价”一体化改革,加强“五育并举”,切实落实“大中小幼德育课程一体化”、学科教育和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等各项工作。

三是继续探索实施“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构建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课程建设、学校治理能力四个方面,对高中教育教学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持续推进特色普通高中的建设,以评促改,从而进一步驱动高中办学水平的提升和育人方式的变革。谢谢!

续梅:

感谢贾炜主任,下面请李希贵校长介绍十一学校前期改革探索,以及下一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打算。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结合《指导意见》介绍本校前期改革探索和贯彻落实打算。(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李希贵: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我从参加工作到今天40年的时间,除了有几年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其他时间全在普通高中学校。从1990年当校长,就一直期盼能有一个有关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所以,我拿到这个文件就特别兴奋,为什么?因为它是国家层面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关于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这个文件不仅仅是第一个,而且它是一个能够推进普通高中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举措,为什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和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都提出,我们国家要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我们怎么做?作为教育界的一个代表,我们怎么实现这样一个目标?过去传统的做法就是靠延长学段,我们靠增加学历,提高学历层次。明年全国就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了,那么我们将要实现高中教育大众化,传统的方式已经没有多少红利可以释放,怎么办?中央高瞻远瞩,这次提出了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改变,通过选课走班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然后最大限度用自己的比较优势为社会服务。

当我们国家每一个青少年学生、每一个人都找到自己比较优势的时候,我们就有了人才的竞争力。所以这个文件是一个历史性的文件,是一个划时代的文件,它必将对我们中央提出的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大国建设提供教育支撑。

这个文件还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文件,为什么?40年来,我们第一次提出全面培养体系这样一种发展路径,它不仅提出这样一个全面培养体系,还有若干个贴心的、让基层可以操作的非常适应的措施。包括选课走班等育人方式改革带来的教师编制问题,需要解决;经费问题,这一次把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写到这个文件中是一个重大突破。所以,我特别想代表普通高中学生感谢这个文件。还有综合素质评价、校舍条件的改善等,刚才上海市教委的贾主任提到,这些政策提出后,各个地方肯定会百花齐放,会出台很多有利于政策落地的具体措施。

拿到这个文件我还感到非常欣慰,为什么?就是因为十一学校从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基础教育实验学校,也是北京市唯一一所,我们已经开始了这样一种育人方式改革的探索。探索一轮之后,在2014年的时候,国家进行了第一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非常意想不到的是,把我们评为全国两个特等奖之一,普通高中教育只有一个。我们看到了中央推进这样一种育人方式改革的决心,我们就有了继续深入探索的定力。走到今天,应该说学校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好的生态,所以看到文件当中有些归纳、梳理、总结、提升,这里也看到了我们探索的一些痕迹、影子,因此我们也感觉到流汗之后的欣慰。

十一学校这些年探索归结起来就做了两件事:一是围绕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构建了丰富多样、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全校有258个高中课程模块,实现了1720名高中学生一个学生一张课表,一个学生一条不一样的成长路径,切实推动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慢慢让学生在发现世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二是构建了全员育人的全面培养体系,形成了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选课走班使老师和学生的接触更加扁平化,产生了过去传统教学行政班之下没有的若干个学生新群体。这就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机遇,就是教师人人都是班主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是教学班的首席,包括学生社团和俱乐部的出现,各类学生自主组织的出现,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许多挑战,同时也是机会。现在每个学生的“同学”多了,全年级的学生基本上他们都在一个班学习过,在数学教学班、在物理教学班,在不同层次的教学班里学习过,通过社团能把全校各个年级的学生聚合在一起,特别是有共同志向的学生有机会走到一起。这些年高考现场出现了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就是很多上大学的学生回来支持他过去在同一个社团的同学高考,这在过去是不多见的。另外,很多学生他们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同伴,不一定是一个年级的,也不一定是一个教学班的,但是他们已经形成了若干个“学生公司”、“学生团队”,我相信未来他们也可能一起创业。所以,这样一个培养体系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学分就与老师的教学绩效挂钩,每年两次教育教学诊断的核心指标都是有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指标。

拿到这个文件,我也更感觉到有压力,为什么?因为在全面培养体系的链条上,有好多环节,只要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有些问题就会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但是,在这个链条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课堂教学,这是我们的内功,我们高中学校有了这么好的环境,有了这么好的培养体系的链条,我们在这个环节上怎么做好工作。十一学校现在正在推行的是从教学走向学习,把学校变成学习社区,刚才贾主任也谈到了,如果各位朋友有兴趣,可以到十一学校和我们的分校看看,现在学校的建设和我们大家上学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大量的公共区域必须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在这样以学习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当中,就会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路径都会变得不一样。我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把课程的路径变得不一样了,一个学生一张课表,一个学生在课程上一个成长路径,到了教室呢?一个班24个学生每堂课45分钟还是一个教学路径,行吗?不行了,学生不干了。所以我们在下很大的功夫,统筹学校资源,把课堂变成学习,因为我们2050年要实现学习大国的目标,来培养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这是我和各位作的一个简要的汇报。谢谢。

续梅:

谢谢希贵校长。几位嘉宾的介绍就到这里,下面请各位媒体朋友提问。

南方都市报记者:

有一个问题请提问一下吕玉刚司长。我们注意到长期以来在普通高中阶段存在唯分数、唯升学的现象比较严重,我在这个文件里注意到,里面有提出说严禁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或以单纯的升学率评价及惩罚学校和老师。请问吕司长,接下来会有哪些措施来进一步将这个要求落到实处?

吕玉刚: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问的很好,这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也是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五唯”顽瘴痼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普通高中教育在整个教育的链条当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承担了为高等学校输送学生的重要使命。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一些学校确实存在着唯分数、唯升学的问题。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我们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切实加以克服。在这个文件的制定过程中,对这个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近几年来国家在稳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这次《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的改革,着力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当前,落实好《指导意见》的要求和规定,我想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思想观念是先导,不解决这个问题,很多问题都难以解决。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局出发,发展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校和学生的发展要朝着这两个目标去努力。

第二,加快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评价是重要的指挥棒,对学校办学和教育教学行为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在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的同时,我们要研究制定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完善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激励办法,突出考察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切实扭转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的倾向。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育部即着手组织有关高校和专家学者,包括基层一线的局长、校长们,制定中小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这是当前一个重大攻关课题,我们期待这个标准能对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育教学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将来也通过这个评价标准引导地方党政领导,用这个评价标准全面评价学校办学质量,而不是片面的看升学率。同时,我们还要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修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积极发展素质教育。

第三,作为学校来说,一定要强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办学校、搞教学,目标是什么,首先要明确,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升学是综合素质培养的结果,而不能就只仅仅盯着升学。

对此,《指导意见》也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和要求。要坚持“五育”并举、校内校外并举,坚持德育为先,通过认真落实德育工作指南、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强化实验教学和阅读教育、修订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美育教育、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打造社会实践大课堂等措施,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和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着力培养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劳动养成的习惯,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是我们下一步落实《指导意见》的重要内容,下一步我们也要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续梅:

继续提问。

中国青年报记者:

我有两个小问题,一个问题想问申局长。刚才您提到了我们普通高中的三科统编教材现在编订和审查工作已经完成,我想问一下有没有具体的时间表,大概什么时间,所有新的教材就可以投入使用?第二个问题想问下希贵校长,我们都知道十一学校这些年在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学生的选课走班方面已经走出了挺多的探索。刚才您也提到,随着新的育人模式的改革出台之后,学校可能面临着从教育教学到学习的转变,所有这些可能都对教师的素质有一个更高的要求,也就是教师的素质可能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条件了。请问我们学校这些年来有哪些已经比较成熟的经验了,另外您还有哪些举措可能下一步还会实施?谢谢。

申继亮:

这次普通高中三科教材编写是从全国遴选了140多位专家组成一个编写队伍开展的,三科对于学生三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必须把十八大、十九大的精神落实好,所以要重新组队,按照中央的新精神,根据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组织编写。

在编写过程中,改变了以往教材的编写流程,先有编写大纲,再出样章,然后形成初稿,再进行试教试用,征求意见等等,环节比较多。比如其中有一个环节,每一本教材初稿出来以后,会送给100多位这一科的特级教师去审读,这在过去教材编写中是没有的,这一次增加了要求,重在把编写过程做得更科学,努力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所以,三科教材编写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任务,实际上也是我们对教材建设的新探索,整个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现在编写工作已基本完成,主要审查工作也完成了,但作为一本新的教材投入使用,后续我们还有一些工作需要继续完善。

关于教材的使用时间,基础司原来发过一个文件,提到截止点是2022年,在这之前肯定会投入使用。教材建设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比如,政治课的内容变了,可能历史课也跟着调,因为它是关联的,要避免重复又要相互呼应。所以教材审查结束以后,我们还有一些意见要进一步落实,我们会加快工作,争取教材早日投入使用。

李希贵:

从教学走向学习是一个根本的转变,学习有三个要素:一是学习者目标。过去是从课程标准转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老师的备课手册上,在老师的内心,今天我们要将课程标准转化成学生每一堂课、每一个单元和每一个星期的学习目标,甚至于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清楚他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目标。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是表现性任务。学生不是靠获取一些具体的知识甚至技能去学习,而是在完成一个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比如我们校园里有两棵桃树,到夏天果实落地了,这就成为生物学科的一个表现性任务,学生要用两个学期研究涉及到土壤、水分、光照、养料、虫害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完成任务,实现学习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高阶认知层次上,他必须进行信息的获取和技能的学习,还会生成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

三是一致性评估。学生从拿到任务一开始就知道今后两个星期怎么评估他,评价方式、评价指标是什么,学生内心是非常清晰的,所以他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效率会比较高,也会比较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变成真正学生的学习,这样一来,实际上给我们的教师带来巨大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我们过去感觉到青年老师需要培训,他们在前期工作的时候,需要老教师带新教师,但今天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很多青年老师一年时间、两年时间就成为骨干,就成为学校的顶梁柱。还有很多四五十岁的中老年教师反而需要学习,需要二次成长。面对这样的挑战,他们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学校的压力也是很大的。

第二个挑战,一旦变成学习之后,学习过程就不仅仅是学科了,一定是沟通、合作、交流、处理冲突,所以核心素养的实现,就水到渠成了。但是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老师在教书育人的能力上必须提升,如果仅仅还是把这个学习过程看成学科性的,已经远远不够了。它是真正的教育,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老师,特别是传统的教育下,过去班主任、任课老师有分工,使好多老师的教育能力弱化了,这也是一个重大挑战。

第三个挑战就是当变成学习之后,大一统的课堂没有了,全班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一个路径学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旦展开学习,每一个学生或者每几个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方式和路径,老师有点顾此失彼了,老师要从一个授课者变成一个领导者,就是教师的领导力,领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这一点我们也没有现成的经验,我们也正在开发教师领导力的课程。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指导意见》当中提出了各地的生均公用经费在2020年达到每生每年1000元以上的标准,刚才李校长说到,对这个标准感到非常的惊喜。请问这个数额是怎么样考虑的?另外,这个数额对于育人方式的改革会有什么样的支撑和保障的作用?谢谢。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马嘉宾出席发布会。(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 马嘉宾:

刚才李校长对这个政策规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也代表我们普通高中校长对这项政策表示欢迎,就像我们希贵校长讲的,完善经费投入机制,确定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拨款标准是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重大的政策突破,这为普通高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性保障。

大家知道,2015年“三限生”政策取消之后,许多普通高中学校遇到了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还有的学校日常运转非常困难。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我们很多学校面临的困难就更大了。为此,迫切需要加大经费投入,《意见》提出最低的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是1000元以上,同时也明确了实现的时间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很有必要。从国家层面来定这样一个最低标准,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就是目前个别省份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标准,还有部分省份出台了标准,但是标准比较低,比如有的省份标准是400或者500元,这个标准难以满足学校日常的运转需要。还有个别省份有标准,但是没有落实到位,经费没有到学校。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提出一个统一的最低标准,非常有必要,有利于保障普通高中学校的日常运转。

二是实事求是。1000元的标准能不能做到?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现在全国有30个省区市制定出台了生均公用经费的拨款标准,其中大部分省份的标准是在800元以上,其中部分省份是在1000元以上,还有个别的省份达到了2000元以上。总体上看,各地通过努力,到2020年达到1000元以上的最低标准是能够实现的。同时《意见》也没有一刀切,对于确实有困难的个别地方,也允许适当的延后,这也是考虑到了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

同时,大家也知道,普通高中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是实行财政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所以,《意见》还提出来了要完善成本分担机制,建立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和学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这样就使高中学校有更多的经费用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师培训、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有我们学生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学校日常运转,也能使高中的校长集中精力办学育人,从而为我们育人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我们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这项政策,使这项政策惠及广大的高中学校和师生。谢谢。

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我想请问吕玉刚司长,《意见》提出了要引导高中学校转变育人方式,发展素质教育,您认为在现在高考指挥棒仍然很强的情况下,是否应该给高中的学校学生在科学文化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下一个硬指标?另外,请问李希贵校长,目前的现实是高考应试搞得好的高中,它的素质教育搞得也好,您能否给薄弱一点的高中支几招,比如他们在中考生源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怎么实现做到特色化的发展?谢谢。

吕玉刚:

全面提高普通高中育人质量、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这个文件的重要目标,也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构建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任务。切实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最核心、最关键的是要把国家课程标准落实好,课程标准既是教学工作的指南,也是最后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了开什么课,每门课要多少课时,现在关键的就是要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严格规范教学管理。在这个文件当中都有了明确的要求,将来还要建立课程实施监测机制,我们每一所学校是不是把课程标准执行到位了,该开设的课程是不是开齐开足了,这是我们下一步评价学校办学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就回答这些。

李希贵:

其实这个问题好多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已经做了非常好的回答。只是我们社会普遍对这些升学率比较高的名校关注的更多,而冷落了他们。这些学校他们普遍的做法是什么呢?就是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潜能、爱好和特长,给他们提供空间、提供机会、提供帮助,让他们在另一些适合他的方向上去发展。我前两天见到一个学生,他从高一就喜欢厨师,文化课成绩不是特别好,但是他从初中就决定要到法国去学厨师。他现在已经被法国一个很著名的学校厨师专业录取了,他幸福感特强。我们学校有很多学生初中毕业后,也是上一般的普通高中,但是这些学生在这些学校发展就非常好。只是这些学校有些做法没有被社会广泛关注。北京就有相当一批这种名不见经传的,但是在育人方面做得非常好的学校,我也希望各位朋友能够多报道报道这些学校。谢谢。

续梅:

时间关系,最后一个问题。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

请问贾炜副主任和李希贵校长,《指导意见》中说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作为主要改革目标,地方和学校在推进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方面有哪些做法?下一步还有哪些具体的举措来予以推进?谢谢!

贾炜:

非常感谢你的提问,刚才记者们提到普通高中怎么来发展自己的特色,帮他们指条路,其实这是很多普通高中校长关心的问题。我在想,普通高中学校的发展其实和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紧密结合。前一段时间我碰到一个家长,他的孩子刚参加完高考,他预估了一下他的孩子成绩没有原来的好,一下子就失去了方向。如果原来高水平的大学考不进,我该怎么办?反过来我就问他,你是不是考虑过你的孩子以后的人生发展方向呢?就是建议家长和孩子共同研究一下,这个孩子最喜欢的、最向往的前五个职业方向是什么。这么问也就是告诉他,我们高中阶段的教育不仅要解决升学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寻找适合发展的道路提供指导。所以我们讲高中学校的老师是学科老师,更是学生的人生导师。

对于一个普通学校的发展来说,它要在高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也只有定位好发展特色,高中才不会千校一面,才不会让学生成为独木桥上的陪伴者,拥有自己更广阔的舞台和前景。这就是我们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意义。

对上海来讲,已经开展了两轮多样化特色高中建设行动计划,在今后三年当中,我们还是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规划布局。在今后三年当中,尤其到2022年,我们上海准备要创建10所左右的特色高中。在创建过程中,将兼顾特色高中的特色类别、城乡布局、区域特点总体设计。主要针对的是除了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之外的学校,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普通高中是特色创建的主体。

二是聚焦课程。高中内涵发展的核心能力是课程建设,我们的高中课程一方面要高标准地落实好国家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还要结合区域的经济、文化、社会的特点,结合学校特色育人目标,建构和健全学校的课程图谱,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共性的同时又有个性的课程体系。所以,这个方面应该是我们重点要去突破和实践的。

三是联建联动。多样化特色高中的建设,单靠高中自己很难实现,它的理想目标必须要借助社会各方的力量。首先要积极寻求高校的支持。因为很多高校的专业就是我们特色高中课程体系支撑的一种资源,高校可以提供师资、也可以提供相应的实验室,使得高校和高中的分类发展结合在一起。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导科研院所等各种资源参与到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去。

四是加强政策引导。比如在多样化特色高中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对高中自主招生和初高中一体化人才培养,以及集团化、学区化建设进行政策引导和支持。此外,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财政投入,主要是针对特色高中的载体建设、创新实验室建设和一些创新学习空间、创客基地的建设。

五是加强交流展示。从市级层面来说,每年有两次高中特色展示平台,而且把这种展示活动作为评审的一个程序,从而激励我们的高中投入到特色高中的创建当中去。谢谢。

李希贵:

从学校层面,我们感觉有两个要素:一是基于学校实际,学校的传统文化、区域特征、资源优势。二是惠及学生成长。应该聚焦于最终影响学生的课程建设形成特色,最终能够转化为学生个性的成长,这样的特色才是有意义的。十一学校因为在郊区,在五棵松,1952年建校的时候那个地方还是一片玉米地,所以校园面积相对大一些,我们有这样一个优势,开发了30多门体育课程,比如独轮车、飞盘、轮滑等。学校还有技术教室,学生可以制作滑板,类似的课程比较多。还有,这个学校是一个学生来源比较广泛的学校,共有26个民族,祖籍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地域的多样性、民族的多样性,成为学校研究国家不同区域文化的重要资源。

另外,我们地处海淀、石景山和丰台三区交界处,这也是一个课程资源,对于跨区域的城市管理,包括交通、市政各个方面的管理,也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课题。所以基于这两个要素,怎么把特色转化为影响学生个性成长的资源,是我们正在着力做的。谢谢。

续梅:

我们的提问就到这里。刚才几位嘉宾在介绍的时候,都说我们今天发布的文件是一个重磅文件,接下来我们也特别希望能够看到记者们的重磅报道,能够加大对这个文件的解读、介绍,尤其是一些地方和学校的经验,从舆论上为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

教育部新闻发布会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来源:教育部网站  发布日期:2021-12-29 18:59  浏览次数: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 续梅:

各位嘉宾、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教育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在昨天,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对外公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普通高中教育是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关键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文件就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也是新世纪以来国办出台的第一个关于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请来了几位嘉宾,专门为大家进行介绍和解读。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吕玉刚司长,教育部教材局申继亮巡视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马嘉宾副司长,上海市教委贾炜副主任,还有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下面首先请吕玉刚司长介绍《指导意见》的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指导意见》的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 吕玉刚: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非常欢迎大家参加今天这场新闻发布会,也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基础教育工作给予的热情关心和大量的报道宣传。

昨天,国务院办公厅已经正式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个《指导意见》立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和全面的部署。刚才,续梅主任也介绍,这是新世纪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第一个关于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意义十分重大,影响非常深远。下面,我就这个《指导意见》向大家介绍四方面的情况。

第一,关于《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

普通高中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办好普通高中教育,对巩固义务教育的普及成果,增强高中教育发展后劲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指导意见》出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背景。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围绕立德树人设计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并强调要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这为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求,要研究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二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快速发展,普及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18年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88.8%,这就包括了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也得到了逐步提升,已经进入到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发展新阶段。但是,当前普通高中教育还存在着素质教育实施不够全面、片面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唯分数唯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等突出问题,亟需通过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来加以破解和应对。

三是普通高中面临着多维改革同步推进的繁重任务。当前,普通高中教育正处于普及攻坚、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三大改革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高考综合改革,提出要探索“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模式,对普通高中学生的选课走班、教学组织、综合素质评价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任务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着力破解当前面临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确保各项改革能够有效衔接、协同推进。

第二个方面,关于《指导意见》的总体思路和主要考虑。

这次改革的总体思路十分明确,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部署,着力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具体来说,要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正确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坚持改革创新,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从育人体系、课程教学、学生指导、考试招生和条件保障等育人关键环节着手,健全机制、完善政策、明确要求,保障改革目标的如期实现。

三是坚持统筹协调,注重各项改革的衔接。统筹高考综合改革,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等各项改革发展任务,形成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育人合力。

第三个方面,关于《指导意见》的主要目标。

《指导意见》提出了1个总体目标和6个具体目标。

1个总体目标是: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这是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重要讲话当中特别强调的。6个具体目标包括:一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二是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三是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四是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五是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六是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以上这些目标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讲话精神,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这些目标的达成,能够有效保障育人方式改革取得实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第四个方面,关于《指导意见》的主要任务和改革措施。

《指导意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改革任务:

第一,构建全面培养体系。主要包括四项内容:一是突出德育时代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的体系。二是强化综合素质培养。针对育人的薄弱环节,就改进科学文化教育、强化体育锻炼、加强美育工作、重视劳动教育等方面提出了目标措施和要求,着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拓宽实践渠道。健全社会教育资源有效开发配置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建设一批稳定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开展学生志愿服务和实践体验活动。四是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从城乡学校实际出发,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和实施办法,强化对学生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创新思维、体质达标、审美能力、劳动实践等方面的全面评价。

第二,优化课程实施。为了实施好新课程新教材,《指导意见》提出了一个工作目标和两项具体措施。工作目标是:结合推进高考综合改革,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也就是在2022年之前新课程、新教材得到全面实施。两项具体措施是:一是健全新课程的实施机制。组织开展国家级示范性培训和校长教师的全员培训,也就是确实做到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之前得到全面培训,切实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二是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加强课程实施监管和学分认定管理,落实好国家课程方案,确保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和理化生实验等课程。

第三,创新教学组织管理。一是有序推进选课走班。首先,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的兴趣特长,因地制宜、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其次,要指导学校制定选课走班的指南,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二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积极探索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加强实验教学,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优化教学管理。针对一些学校存在的抢赶教学进度,超课标教学,日常测试频繁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规范,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强调了市、县监管责任。

第四,加强学生发展指导。从高中学生的特点看,这个年龄段学生正处于从未成年向成年、初步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特殊阶段,《指导意见》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注重指导实效。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在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自主选择能力。二是加强能力建设。指导普通高中学校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明确指导机构,建立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加强指导教师培训。三是健全指导机制。注重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参与和协同配合的指导机制。

第五,完善考试和招生制度。在总结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指导意见》分别对加强和改进考试、命题与招生等工作提出了要求。一是规范学业水平考试。明确省级统一组织实施的合格性考试应安排在学期末,高一年级学生参加合格性考试的科目原则上不超过4科,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高校招生录取所需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实行选择性考试,由省级统一组织实施。二是深化考试命题改革。在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和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命题都要以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促进教考有效衔接,防止简单的、片面的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坚决克服这种倾向。同时从优化考试内容、创新试题形式、科学设置试题难度和加强命题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要求,推动提高命题水平。三是稳步推进高校招生改革。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基本需要,不断完善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并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第六,强化师资和条件保障。新课程实施和新高考综合改革对普通高中的师资保障和教学设施保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以这次指导意见把强化师资和条件保障作为一个重要方面予以强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健全师资补充和激励机制。加大编制统筹调配力度,要求于2020年底前完成普通高中教职工编制核定,适应选课走班教学需要。同时,完善普通高中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向普通高中予以适当倾斜,并指导学校进一步完善分配办法。二是改善学校校舍条件。完善学校建设规划,扩大教育资源,优化校舍功能,制订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专项规划,加快推进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修订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标准和装备配备标准,继续实施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加大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实施力度,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三是完善经费投入机制。首先是“建机制”,完善普通高中建设经费投入机制,明确省市县分担责任;健全成本分担机制,建立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和学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其次是“定标准”,针对目前个别省份尚未出台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一些省份标准过低,以及实施选课走班和综合素质评价以后学校运转和管理成本提高等问题,要求健全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特别提出各地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应于2020年达到每生每年1000元以上,个别确有困难的地区可延至2022年前实现。第三是“拓渠道”,在严格遵守政府债务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多渠道筹措普通高中的建设资金。

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领导、多部门协同推进,为了保障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指导意见》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明确部门分工、强化考核督导和营造良好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并特别强调国家要制定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完善质量监测办法,引导各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完善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激励办法,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就向大家介绍这些,谢谢各位记者。

续梅:

谢谢玉刚司长。下面我们请申继亮局长结合《指导意见》,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修订的有关情况。

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结合《指导意见》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修订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 申继亮:

各位媒体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借这个机会我就普通高中课程教材有关情况给大家作一个简要的报告。

根据十八大、十九大的精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修订工作已经基本结束。首先在2017年底,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修订后的20个课程标准。今年5月份,除了政治、语文、历史三科之外的高中其他十几个学科修订后的教材也已经发布了目录,在5月份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里已经公开发布了。普通高中三科教材,就是政治、语文、历史编写审查工作也基本结束,目前是这么一个基本情况。

这一次普通高中课程教材的修订,不仅对内容进行了更新调整,同时对课程的结构也进行了优化。这次课程结构优化突出的一个重点就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和高考综合改革的需要,归结起来结构优化、重点突出表现在课程的可选择性有所增加。不仅结构优化,内容调整,更主要的这次新课程的修订是体现在育人功能的增强方面,对于如何增强课程的育人功能,在修订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把立德树人的要求充分落实到我们的课程教材当中。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结合学科特点融入到课程教材里,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时代新人培养的要求体现在我们的课程教材里。具体的措施就是我们组织专家首先研究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科特点,每一个学科又提出了学科的核心素养。换句话说,学科核心素养实际上讲的就是各个学科的基本育人价值,包括三个要点,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是第一个增强课程教材育人功能的措施,就是突破以往的课程目标的表述,重新界定课程目标,使得课程的育人目标和要求更加具体化、更加细化,聚焦人的发展,与教师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联系更为紧密。

第二,为了强化课程教材的育人功能,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每一门课程到底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对于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考核评价,不仅仅是关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素养的养成,关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不仅有助于规范我们的教学,就是不要超纲、不要盲目赶进度;同时,也为考试命题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依据。所有教材的编写,教学实施建议,考试命题建议等等,这些工作都是在围绕着如何达成学业质量要求而设计的。在这个基础之上,新的课程进一步强化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具体表现在配合高中课程修订,2017年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这是一门必修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都要修的必修课。在高中课程里,综合实践活动学分是14学分,我们总共毕业学分要求是144分,占了差不多1/10。在所有科目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占分最高。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这就跟今天我们强调的育人模式改革是密切相关的,育人模式改革不仅仅是简单地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更主要的还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机制和途径。所以,这次新课程修订以后,特别强调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来推动整个育人模式的改革。

当然,为了更好地促进育人模式的改革,我们还要落实好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有了综合实践活动,有了综合素质评价,有了新修订课程的育人理念,这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才有可能使得我们育人模式改革取得真正的实效。

近些年,各地的高中学校都在根据教育部课程改革理念积极推进育人模式改革,相信在中央文件印发以后,这项工作力度会进一步加大,真正形成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我要介绍的情况就这些,谢谢大家。

续梅:

感谢申局长。下面我们请贾炜主任介绍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推动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思路和举措。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结合《指导意见》介绍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推动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思路和措施。(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贾炜: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昨天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了,这份指导意见明确了当前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也凸显了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要求,我们相信必将促进高中教育进一步克服“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不良导向,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应试”教育模式向“全面育人”教育方式转变;从以“升学”为目标向“升学与生涯辅导相结合”目标转变;从高中教育“分层发展”向“分层与分类相结合”方向转变。

2014年来,上海作为第一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省市,坚持“教—考—招”联动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高中的育人方式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第一是在组织教学方面,我们以增强选择性,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导向,使“分层走班”成为高中教育教学的新的常态。我们通过近年来高中全样本的调研数据发现,上海高考改革等级考科目设置的6选3共有20种组合,每一种组合都有学生选择。而且越是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在学生的科目选择上,越是体现出文理兼顾的特点。目前,凡是一个年级有12班级以上的高中学校,已经100%的开齐开足满足学生20种组合走班需要的课程教学。我们也根据不同学校的资源配置实际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指导高中学校形成了大走班、中走班、小走班三种走班的模式,为学生能按照自身的学科特长和兴趣志向进行选学选考,提供了公平的机会。

第二是落实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方面。以推进学生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为两个主要抓手,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和对学生进行评价方式的变革。

在推进社会实践上,上海明确提出高中志愿服务,就我们的公益劳动三年不少于60学时的课程要求,这60个学时就是8天半。这项活动并由上海市文明办、团市委和校外联共同牵头,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组织保障。我们也做了初步统计,99%的学生是能够完成60学时的课程要求,而且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超学时完成,还有不少优秀学生把参加公益劳动也作为一种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对待。截止到今年6月,全市共建立了1930个市、区两级社会实践基地,发布了729439个社会实践岗位,像暑托班助教、医院导医、博物馆讲解员、图书馆管理员、地铁协管志愿者等都成为了学生社会实践的“热门岗位”,也有不少学生把社会实践与自身的生涯规划结合起来,比如:上海有的学生在医院的社会实践中就将学医确立为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推进研究性学习上,上海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至少有一次完整的课题研究经历,高考改革以来,历届学生连续三年100%有课题、研究内容涉及语言文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艺术、体育等各个领域。同时,为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要做到保真和可信可用做了一些探索,上海为此开发了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自适应平台和第三方认证平台,为学生提供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全过程指导和第三方专家远程视频答辩认证服务。

在综合素质评价的运用上,积极与各高校对接,借助综合素质评价的信息平台,将综合素质评价运用到春季高考、专科自主招生、高水平高校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录取等多种类型的招生。目前,已有近30所本科高校和多所专科院校制定并发布了《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办法》,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校招生录取中校测面试、同分录取、专业调剂、资格初审等环节的重要参考。

第三是积极引导高中学校从“分层发展”走向分层与分类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我们的校长和社会对分层发展比较熟悉,我们把高中分成市实验示范性高中和区实验示范性高中,还有普通高中。但是如何在坚持这个分层不变的情况下,鼓励高中探索特色多样发展,分类发展就摆在我们的面前。上海在2011年就启动了特色化普通高中建设项目,连续制定两轮的《特色高中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了一批涵盖人文类高中、科技类高中、艺术类高中、理工类、社科、金融、医药等领域的特色普通高中,这些学校在创立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办学目标上从原来的只问分数有多高,到现在要问自己特色有多强。所以,目前我们全市经过两轮的创建,已命名了9所特色普通高中,还有56所正在不断的以项目推进的方式来参与到这个多样化特色高中的发展过程中去。

这是以上三个方面我们所做的初步的探索。下一阶段,上海将认真学习领会《指导意见》的精神,重点围绕三个方面持续推进高中教育内涵发展,深化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

一是研制《普通高中建设标准》,探索学校的校舍建设从普通的行政班教室向学习空间的延伸,在教育装备上从共性标配向个性定制延伸,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上,从产品使用向网络环境建设延伸。在师资队伍结构上,从校内向校内外兼容延伸,课程建设从落实建构上向管理与服务延伸,即“五个延伸”。

二是将继续按照国家要求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在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的多重背景下,紧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着力推进“课程-教材-教学-评价”一体化改革,加强“五育并举”,切实落实“大中小幼德育课程一体化”、学科教育和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等各项工作。

三是继续探索实施“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构建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课程建设、学校治理能力四个方面,对高中教育教学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持续推进特色普通高中的建设,以评促改,从而进一步驱动高中办学水平的提升和育人方式的变革。谢谢!

续梅:

感谢贾炜主任,下面请李希贵校长介绍十一学校前期改革探索,以及下一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打算。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结合《指导意见》介绍本校前期改革探索和贯彻落实打算。(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李希贵: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我从参加工作到今天40年的时间,除了有几年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其他时间全在普通高中学校。从1990年当校长,就一直期盼能有一个有关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所以,我拿到这个文件就特别兴奋,为什么?因为它是国家层面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关于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这个文件不仅仅是第一个,而且它是一个能够推进普通高中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举措,为什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和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都提出,我们国家要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我们怎么做?作为教育界的一个代表,我们怎么实现这样一个目标?过去传统的做法就是靠延长学段,我们靠增加学历,提高学历层次。明年全国就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了,那么我们将要实现高中教育大众化,传统的方式已经没有多少红利可以释放,怎么办?中央高瞻远瞩,这次提出了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改变,通过选课走班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然后最大限度用自己的比较优势为社会服务。

当我们国家每一个青少年学生、每一个人都找到自己比较优势的时候,我们就有了人才的竞争力。所以这个文件是一个历史性的文件,是一个划时代的文件,它必将对我们中央提出的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大国建设提供教育支撑。

这个文件还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文件,为什么?40年来,我们第一次提出全面培养体系这样一种发展路径,它不仅提出这样一个全面培养体系,还有若干个贴心的、让基层可以操作的非常适应的措施。包括选课走班等育人方式改革带来的教师编制问题,需要解决;经费问题,这一次把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写到这个文件中是一个重大突破。所以,我特别想代表普通高中学生感谢这个文件。还有综合素质评价、校舍条件的改善等,刚才上海市教委的贾主任提到,这些政策提出后,各个地方肯定会百花齐放,会出台很多有利于政策落地的具体措施。

拿到这个文件我还感到非常欣慰,为什么?就是因为十一学校从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基础教育实验学校,也是北京市唯一一所,我们已经开始了这样一种育人方式改革的探索。探索一轮之后,在2014年的时候,国家进行了第一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非常意想不到的是,把我们评为全国两个特等奖之一,普通高中教育只有一个。我们看到了中央推进这样一种育人方式改革的决心,我们就有了继续深入探索的定力。走到今天,应该说学校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好的生态,所以看到文件当中有些归纳、梳理、总结、提升,这里也看到了我们探索的一些痕迹、影子,因此我们也感觉到流汗之后的欣慰。

十一学校这些年探索归结起来就做了两件事:一是围绕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构建了丰富多样、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全校有258个高中课程模块,实现了1720名高中学生一个学生一张课表,一个学生一条不一样的成长路径,切实推动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慢慢让学生在发现世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二是构建了全员育人的全面培养体系,形成了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选课走班使老师和学生的接触更加扁平化,产生了过去传统教学行政班之下没有的若干个学生新群体。这就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机遇,就是教师人人都是班主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是教学班的首席,包括学生社团和俱乐部的出现,各类学生自主组织的出现,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许多挑战,同时也是机会。现在每个学生的“同学”多了,全年级的学生基本上他们都在一个班学习过,在数学教学班、在物理教学班,在不同层次的教学班里学习过,通过社团能把全校各个年级的学生聚合在一起,特别是有共同志向的学生有机会走到一起。这些年高考现场出现了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就是很多上大学的学生回来支持他过去在同一个社团的同学高考,这在过去是不多见的。另外,很多学生他们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同伴,不一定是一个年级的,也不一定是一个教学班的,但是他们已经形成了若干个“学生公司”、“学生团队”,我相信未来他们也可能一起创业。所以,这样一个培养体系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学分就与老师的教学绩效挂钩,每年两次教育教学诊断的核心指标都是有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指标。

拿到这个文件,我也更感觉到有压力,为什么?因为在全面培养体系的链条上,有好多环节,只要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有些问题就会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但是,在这个链条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课堂教学,这是我们的内功,我们高中学校有了这么好的环境,有了这么好的培养体系的链条,我们在这个环节上怎么做好工作。十一学校现在正在推行的是从教学走向学习,把学校变成学习社区,刚才贾主任也谈到了,如果各位朋友有兴趣,可以到十一学校和我们的分校看看,现在学校的建设和我们大家上学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大量的公共区域必须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在这样以学习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当中,就会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路径都会变得不一样。我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把课程的路径变得不一样了,一个学生一张课表,一个学生在课程上一个成长路径,到了教室呢?一个班24个学生每堂课45分钟还是一个教学路径,行吗?不行了,学生不干了。所以我们在下很大的功夫,统筹学校资源,把课堂变成学习,因为我们2050年要实现学习大国的目标,来培养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这是我和各位作的一个简要的汇报。谢谢。

续梅:

谢谢希贵校长。几位嘉宾的介绍就到这里,下面请各位媒体朋友提问。

南方都市报记者:

有一个问题请提问一下吕玉刚司长。我们注意到长期以来在普通高中阶段存在唯分数、唯升学的现象比较严重,我在这个文件里注意到,里面有提出说严禁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或以单纯的升学率评价及惩罚学校和老师。请问吕司长,接下来会有哪些措施来进一步将这个要求落到实处?

吕玉刚: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问的很好,这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也是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五唯”顽瘴痼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普通高中教育在整个教育的链条当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承担了为高等学校输送学生的重要使命。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一些学校确实存在着唯分数、唯升学的问题。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我们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切实加以克服。在这个文件的制定过程中,对这个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近几年来国家在稳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这次《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的改革,着力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当前,落实好《指导意见》的要求和规定,我想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思想观念是先导,不解决这个问题,很多问题都难以解决。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局出发,发展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校和学生的发展要朝着这两个目标去努力。

第二,加快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评价是重要的指挥棒,对学校办学和教育教学行为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在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的同时,我们要研究制定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完善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激励办法,突出考察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切实扭转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的倾向。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育部即着手组织有关高校和专家学者,包括基层一线的局长、校长们,制定中小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这是当前一个重大攻关课题,我们期待这个标准能对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育教学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将来也通过这个评价标准引导地方党政领导,用这个评价标准全面评价学校办学质量,而不是片面的看升学率。同时,我们还要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修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积极发展素质教育。

第三,作为学校来说,一定要强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办学校、搞教学,目标是什么,首先要明确,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升学是综合素质培养的结果,而不能就只仅仅盯着升学。

对此,《指导意见》也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和要求。要坚持“五育”并举、校内校外并举,坚持德育为先,通过认真落实德育工作指南、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强化实验教学和阅读教育、修订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美育教育、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打造社会实践大课堂等措施,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和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着力培养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劳动养成的习惯,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是我们下一步落实《指导意见》的重要内容,下一步我们也要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续梅:

继续提问。

中国青年报记者:

我有两个小问题,一个问题想问申局长。刚才您提到了我们普通高中的三科统编教材现在编订和审查工作已经完成,我想问一下有没有具体的时间表,大概什么时间,所有新的教材就可以投入使用?第二个问题想问下希贵校长,我们都知道十一学校这些年在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学生的选课走班方面已经走出了挺多的探索。刚才您也提到,随着新的育人模式的改革出台之后,学校可能面临着从教育教学到学习的转变,所有这些可能都对教师的素质有一个更高的要求,也就是教师的素质可能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条件了。请问我们学校这些年来有哪些已经比较成熟的经验了,另外您还有哪些举措可能下一步还会实施?谢谢。

申继亮:

这次普通高中三科教材编写是从全国遴选了140多位专家组成一个编写队伍开展的,三科对于学生三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必须把十八大、十九大的精神落实好,所以要重新组队,按照中央的新精神,根据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组织编写。

在编写过程中,改变了以往教材的编写流程,先有编写大纲,再出样章,然后形成初稿,再进行试教试用,征求意见等等,环节比较多。比如其中有一个环节,每一本教材初稿出来以后,会送给100多位这一科的特级教师去审读,这在过去教材编写中是没有的,这一次增加了要求,重在把编写过程做得更科学,努力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所以,三科教材编写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任务,实际上也是我们对教材建设的新探索,整个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现在编写工作已基本完成,主要审查工作也完成了,但作为一本新的教材投入使用,后续我们还有一些工作需要继续完善。

关于教材的使用时间,基础司原来发过一个文件,提到截止点是2022年,在这之前肯定会投入使用。教材建设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比如,政治课的内容变了,可能历史课也跟着调,因为它是关联的,要避免重复又要相互呼应。所以教材审查结束以后,我们还有一些意见要进一步落实,我们会加快工作,争取教材早日投入使用。

李希贵:

从教学走向学习是一个根本的转变,学习有三个要素:一是学习者目标。过去是从课程标准转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老师的备课手册上,在老师的内心,今天我们要将课程标准转化成学生每一堂课、每一个单元和每一个星期的学习目标,甚至于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清楚他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目标。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是表现性任务。学生不是靠获取一些具体的知识甚至技能去学习,而是在完成一个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比如我们校园里有两棵桃树,到夏天果实落地了,这就成为生物学科的一个表现性任务,学生要用两个学期研究涉及到土壤、水分、光照、养料、虫害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完成任务,实现学习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高阶认知层次上,他必须进行信息的获取和技能的学习,还会生成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

三是一致性评估。学生从拿到任务一开始就知道今后两个星期怎么评估他,评价方式、评价指标是什么,学生内心是非常清晰的,所以他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效率会比较高,也会比较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变成真正学生的学习,这样一来,实际上给我们的教师带来巨大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我们过去感觉到青年老师需要培训,他们在前期工作的时候,需要老教师带新教师,但今天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很多青年老师一年时间、两年时间就成为骨干,就成为学校的顶梁柱。还有很多四五十岁的中老年教师反而需要学习,需要二次成长。面对这样的挑战,他们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学校的压力也是很大的。

第二个挑战,一旦变成学习之后,学习过程就不仅仅是学科了,一定是沟通、合作、交流、处理冲突,所以核心素养的实现,就水到渠成了。但是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老师在教书育人的能力上必须提升,如果仅仅还是把这个学习过程看成学科性的,已经远远不够了。它是真正的教育,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老师,特别是传统的教育下,过去班主任、任课老师有分工,使好多老师的教育能力弱化了,这也是一个重大挑战。

第三个挑战就是当变成学习之后,大一统的课堂没有了,全班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一个路径学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旦展开学习,每一个学生或者每几个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方式和路径,老师有点顾此失彼了,老师要从一个授课者变成一个领导者,就是教师的领导力,领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这一点我们也没有现成的经验,我们也正在开发教师领导力的课程。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指导意见》当中提出了各地的生均公用经费在2020年达到每生每年1000元以上的标准,刚才李校长说到,对这个标准感到非常的惊喜。请问这个数额是怎么样考虑的?另外,这个数额对于育人方式的改革会有什么样的支撑和保障的作用?谢谢。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马嘉宾出席发布会。(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 马嘉宾:

刚才李校长对这个政策规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也代表我们普通高中校长对这项政策表示欢迎,就像我们希贵校长讲的,完善经费投入机制,确定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拨款标准是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重大的政策突破,这为普通高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性保障。

大家知道,2015年“三限生”政策取消之后,许多普通高中学校遇到了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还有的学校日常运转非常困难。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我们很多学校面临的困难就更大了。为此,迫切需要加大经费投入,《意见》提出最低的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是1000元以上,同时也明确了实现的时间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很有必要。从国家层面来定这样一个最低标准,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就是目前个别省份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标准,还有部分省份出台了标准,但是标准比较低,比如有的省份标准是400或者500元,这个标准难以满足学校日常的运转需要。还有个别省份有标准,但是没有落实到位,经费没有到学校。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提出一个统一的最低标准,非常有必要,有利于保障普通高中学校的日常运转。

二是实事求是。1000元的标准能不能做到?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现在全国有30个省区市制定出台了生均公用经费的拨款标准,其中大部分省份的标准是在800元以上,其中部分省份是在1000元以上,还有个别的省份达到了2000元以上。总体上看,各地通过努力,到2020年达到1000元以上的最低标准是能够实现的。同时《意见》也没有一刀切,对于确实有困难的个别地方,也允许适当的延后,这也是考虑到了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

同时,大家也知道,普通高中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是实行财政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所以,《意见》还提出来了要完善成本分担机制,建立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和学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这样就使高中学校有更多的经费用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师培训、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有我们学生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学校日常运转,也能使高中的校长集中精力办学育人,从而为我们育人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我们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这项政策,使这项政策惠及广大的高中学校和师生。谢谢。

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我想请问吕玉刚司长,《意见》提出了要引导高中学校转变育人方式,发展素质教育,您认为在现在高考指挥棒仍然很强的情况下,是否应该给高中的学校学生在科学文化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下一个硬指标?另外,请问李希贵校长,目前的现实是高考应试搞得好的高中,它的素质教育搞得也好,您能否给薄弱一点的高中支几招,比如他们在中考生源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怎么实现做到特色化的发展?谢谢。

吕玉刚:

全面提高普通高中育人质量、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这个文件的重要目标,也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构建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任务。切实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最核心、最关键的是要把国家课程标准落实好,课程标准既是教学工作的指南,也是最后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了开什么课,每门课要多少课时,现在关键的就是要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严格规范教学管理。在这个文件当中都有了明确的要求,将来还要建立课程实施监测机制,我们每一所学校是不是把课程标准执行到位了,该开设的课程是不是开齐开足了,这是我们下一步评价学校办学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就回答这些。

李希贵:

其实这个问题好多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已经做了非常好的回答。只是我们社会普遍对这些升学率比较高的名校关注的更多,而冷落了他们。这些学校他们普遍的做法是什么呢?就是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潜能、爱好和特长,给他们提供空间、提供机会、提供帮助,让他们在另一些适合他的方向上去发展。我前两天见到一个学生,他从高一就喜欢厨师,文化课成绩不是特别好,但是他从初中就决定要到法国去学厨师。他现在已经被法国一个很著名的学校厨师专业录取了,他幸福感特强。我们学校有很多学生初中毕业后,也是上一般的普通高中,但是这些学生在这些学校发展就非常好。只是这些学校有些做法没有被社会广泛关注。北京就有相当一批这种名不见经传的,但是在育人方面做得非常好的学校,我也希望各位朋友能够多报道报道这些学校。谢谢。

续梅:

时间关系,最后一个问题。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

请问贾炜副主任和李希贵校长,《指导意见》中说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作为主要改革目标,地方和学校在推进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方面有哪些做法?下一步还有哪些具体的举措来予以推进?谢谢!

贾炜:

非常感谢你的提问,刚才记者们提到普通高中怎么来发展自己的特色,帮他们指条路,其实这是很多普通高中校长关心的问题。我在想,普通高中学校的发展其实和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紧密结合。前一段时间我碰到一个家长,他的孩子刚参加完高考,他预估了一下他的孩子成绩没有原来的好,一下子就失去了方向。如果原来高水平的大学考不进,我该怎么办?反过来我就问他,你是不是考虑过你的孩子以后的人生发展方向呢?就是建议家长和孩子共同研究一下,这个孩子最喜欢的、最向往的前五个职业方向是什么。这么问也就是告诉他,我们高中阶段的教育不仅要解决升学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寻找适合发展的道路提供指导。所以我们讲高中学校的老师是学科老师,更是学生的人生导师。

对于一个普通学校的发展来说,它要在高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也只有定位好发展特色,高中才不会千校一面,才不会让学生成为独木桥上的陪伴者,拥有自己更广阔的舞台和前景。这就是我们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意义。

对上海来讲,已经开展了两轮多样化特色高中建设行动计划,在今后三年当中,我们还是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规划布局。在今后三年当中,尤其到2022年,我们上海准备要创建10所左右的特色高中。在创建过程中,将兼顾特色高中的特色类别、城乡布局、区域特点总体设计。主要针对的是除了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之外的学校,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普通高中是特色创建的主体。

二是聚焦课程。高中内涵发展的核心能力是课程建设,我们的高中课程一方面要高标准地落实好国家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还要结合区域的经济、文化、社会的特点,结合学校特色育人目标,建构和健全学校的课程图谱,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共性的同时又有个性的课程体系。所以,这个方面应该是我们重点要去突破和实践的。

三是联建联动。多样化特色高中的建设,单靠高中自己很难实现,它的理想目标必须要借助社会各方的力量。首先要积极寻求高校的支持。因为很多高校的专业就是我们特色高中课程体系支撑的一种资源,高校可以提供师资、也可以提供相应的实验室,使得高校和高中的分类发展结合在一起。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导科研院所等各种资源参与到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去。

四是加强政策引导。比如在多样化特色高中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对高中自主招生和初高中一体化人才培养,以及集团化、学区化建设进行政策引导和支持。此外,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财政投入,主要是针对特色高中的载体建设、创新实验室建设和一些创新学习空间、创客基地的建设。

五是加强交流展示。从市级层面来说,每年有两次高中特色展示平台,而且把这种展示活动作为评审的一个程序,从而激励我们的高中投入到特色高中的创建当中去。谢谢。

李希贵:

从学校层面,我们感觉有两个要素:一是基于学校实际,学校的传统文化、区域特征、资源优势。二是惠及学生成长。应该聚焦于最终影响学生的课程建设形成特色,最终能够转化为学生个性的成长,这样的特色才是有意义的。十一学校因为在郊区,在五棵松,1952年建校的时候那个地方还是一片玉米地,所以校园面积相对大一些,我们有这样一个优势,开发了30多门体育课程,比如独轮车、飞盘、轮滑等。学校还有技术教室,学生可以制作滑板,类似的课程比较多。还有,这个学校是一个学生来源比较广泛的学校,共有26个民族,祖籍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地域的多样性、民族的多样性,成为学校研究国家不同区域文化的重要资源。

另外,我们地处海淀、石景山和丰台三区交界处,这也是一个课程资源,对于跨区域的城市管理,包括交通、市政各个方面的管理,也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课题。所以基于这两个要素,怎么把特色转化为影响学生个性成长的资源,是我们正在着力做的。谢谢。

续梅:

我们的提问就到这里。刚才几位嘉宾在介绍的时候,都说我们今天发布的文件是一个重磅文件,接下来我们也特别希望能够看到记者们的重磅报道,能够加大对这个文件的解读、介绍,尤其是一些地方和学校的经验,从舆论上为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