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组织三批专题培训 赋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来源:杭州师范大学   发布日期:2025-07-28 20:56    浏览次数:

2025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杭州师范大学全面深化改革、争创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攻坚之年,也是“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划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部署,持续深化学校“狠抓落实年”和“能力提升年”主题活动,全面提升干部综合素质与履职能力,近日,杭州师范大学聚焦高层次人才培育、教学创新、科研治理三大维度,分别组队赴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开展专题培训,通过跨校协同、精准施训,为学校创一流注入系统性动能。

杭州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主题研修班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四川大学基地举办。校党委副书记杨政,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胡绍华率高层次人才代表及统战骨干代表参训。杨政指出,人才队伍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他强调,高层次人才是学校冲刺“双一流”的中坚力量,要以“三问学习法”,即问国家所需、问学校所急、问自身所缺,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科研攻坚实招、育人创新举措和校地融合方案,在学思践悟中锤炼扛起“教育强国、科技报国”使命的真本领。本次研修以“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主线,构建“理论辅导+精神淬炼+实践调研+专题研讨”四位一体培养体系,理论环节聚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解析”等专题;精神淬炼环节依托两弹城博物馆、邓稼先旧居等现场教学,深化体悟“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实践环节组织学员赴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围绕“科研自立自强赋能高质量发展”“‘十五五’人才规划新思路”开展专题调研,系统学习科研组织模式创新、交叉学科平台建设与人才引育机制优化等先进经验。

由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复旦大学基地承办的教学管理骨干综合素能提升培训班紧扣“AI时代教学管理转型”展开,副校长黄兆信率校内各单位分管教学工作负责人、学术副院长、有关业务和管理骨干代表参训。他希望全体学员切实增强学习自觉与行动自觉,做好“消化吸收”“落地见效”“示范引领”三篇文章,真正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强大动力和实际成效。培训期间,蒋玉龙教授、张学新教授、丁敬耘教授、汪玲教授、赵斌教授、熊庆年教授、蔡三发教授分别以“智慧课程建设与应用探索”“立足教师职业发展推动数字化教学的智能转型”“教师压力管理与阳光心态培养”“复旦大学系列教学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AI为高校教学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怎么上好一堂课”“高质量学科体系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题作专题讲座。同时,学员们还赴复旦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中共一大纪念馆进行实践活动,并前往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围绕“‘十五五’学科专业优化和人才培养”“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师发展”“人工智能赋能”开展专题调研。

杭州师范大学科研管理骨干综合素能提升培训班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南京大学基地举办。副校长张杭君率校内各单位分管科研工作负责人、学术副院长、专聘副职和科研平台、团队负责人代表参训。他强调,要深刻认识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开展专题学习培训的目标要求,以“问题导向”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科研攻坚实招,在学思践悟中锤炼破解难题的真本领。培训围绕科研治理现代化目标,构建“理论+实践+研讨”三维培养体系,理论环节涵盖黄斌教授的“教育强国多学科交叉解析”、窦万春教授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与运行路径”、操太圣教授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夏义堃教授的“科研数据治理与风险防范”、刘穿石教授的“科研团队管理与凝聚力建设”等专题报告;实践环节包含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与近代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现场教学,以及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精神教育基地与兵器博物馆的实践研学;研讨环节组织学员赴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开展专题调研,重点聚焦科研平台与交叉成果认定机制、科研项目孵化与跨学科团队建设、产学研协同与成果转化路径三大主题。三维联动引导学员紧扣科研管理中的痛点、难点、堵点,系统借鉴高水平大学经验,全面提升科研质量与管理效能。

据悉,本次跨校培训呈现三大特色:一是分层分类施训,科研线侧重管理体系优化,教学线发力数字化转型,人才线强化科学家精神培育;二是成果导向明确,累计形成专题调研报告3份、子报告数份,为学校教学、科研、人才等方面制度制定和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与数据支撑;三是机制建设长效,建立“科研-教学-人才”联动机制,推动培训成果转化为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下一步,学校将持续深化培训成果应用,加快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格局,为冲刺国家“双一流”建设目标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部分学员谈体会:

一、高层次人才“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主题研修班

1.邱江宁(人文学院教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

在“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主题研修班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在于将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需求、学校发展紧密相连。围绕本人所承担的“丝路文化”国家社科重大课题,我将以国家文化强国战略为指引,带领青年教师攻关人文社科领域的国内外项目,助力人才梯队建设,践行“甘当人梯”的传承精神。立足“一带一路”与“儒莲奖”研究专长,借力AI+技术推动学科交叉,整合中文、历史、外语等多学科力量,攻坚国家急需的交叉项目,力争打造省级乃至国家级平台,以“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拓宽人文社科影响力。结合研究生培养,深耕“运河文化”“宋韵文化”研究,服务浙江及杭州的经济文化发展,以“服务国家”的担当精神,为师大发展和区域建设贡献力量,争做科研报国的践行者。

2.储继峰(数学学院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德国洪堡学者):

通过本次研修班学习,我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对中国现代化所彰显的坚定人民立场和强大制度优势有了深切认识。在中国两弹城,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赤子情怀深深震撼了我。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科学家精神为指引,将个人学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需要,聚焦数学前沿领域,不断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强化学科交叉与团队协作,为推动我校数学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贡献力量!

3.侯红生(物理学院院长):

参加四川大学的培训期间,我聆听了五场专家讲座,并参观了四川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切身感受到高水平院校在人才储备、科研基础和创新能力上的显著优势,更是深刻感受到他们干事的干劲和勇创一流的决心。这既带来发展压力,更激发了我对标一流、奋楫争先的使命感。作为杭师大物理学院院长,我意识到学院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精准凝练学科方向,聚焦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致力于“顶天立地”的科研目标,拒绝躺平和平庸,以更加饱满的斗志推动学院迈向更高平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注重高水平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同时积极营造创新进取的学院文化,推动科研平台建设,促进校企合作,争取早日缩小与一流高校的差距,带领全院齐心协力,共创卓越。

4.孙小明(基础医学院教授):

参加本次主题研修班,我心潮澎湃,收获满满。这段学习之旅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教育与科研的初心。从教育史的回望中,感悟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从前沿科技的脉动中,触摸到创新的无限可能。参观两弹城,先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泪目,那份为国为民的赤诚深深震撼我心。兄弟高校的交流与碰撞让我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今后,我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教学与科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家国情怀的医学人才,为我校争创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贡献智慧与力量。

二、教学管理骨干综合素能提升培训班

5.许建美(经亨颐教育学院副院长):

纵观调研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本科教育教学经验,复合型、个性化、数智化是其改革的共性特征。通过“AI/专业”双学位、回应变革需求的微专业及本硕贯通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利用数智化管理与教学,突破专业刚性限制,实现“一生一策”个性化培养。经亨颐教育学院后续将推进院内各专业之间及与AI专业的交叉融合,申报交叉双学位项目;开发前沿微专业;申报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并依托AI教育赋能传统专业迭代升级。

6.孙崇飞(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通过此次学习,我感悟到人工智能发展为外语教学改革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AI 在赋能外语教学的同时,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变革要求: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偏重知识传授、过分依赖教材、忽视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要打造以学生为本、强调问题意识与批判思维、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数智化教学模式;着手构建“AI+外语”课程体系,融入批判性思维培养;强化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探索人机协同教学;依托师范特色,培养驾驭AI 工具的未来外语教师。

7.宋垚彬(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

通过此次培训,让我们看到了国内顶尖高校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和专业与学科建设助力人才培养两方面所作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值得学校与学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此次培训作为新的起点,努力提高自身教学管理水平,提升工作能力和效果,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指南,为学校与学院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8.姚争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

本次培训让我们有机会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复旦大学基地深入学习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先进理念,作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我深受启发。未来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智慧教学建设,试点智能教学工具应用;二是开展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计划;三是推动“人工智能+”跨学科人才培养。我将把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以教育数字化推动教学创新,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三、科研管理骨干综合素能提升培训班

9.范志刚(阿里巴巴商学院副院长):

此次培训让我深受启发。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科研工作需跳出单一学科视野,以多学科交叉为突破点,实现从知识积累到创新突破的跃升。高水平科研平台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构建“问题驱动、跨界融合”的协同模式。科研评价需挣脱“五唯”束缚,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标尺,为交叉研究预留成长周期。同时要严守科研数据安全红线,在开放共享与规范管理间找到平衡。阿里巴巴商学院有良好的交叉学科基础,未来将着力推动跨学科合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10.黄又举(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

此次培训收获颇丰,作为材化学院副院长,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高效融合校内、院内的科研资源,激励激发教学科研人员的内在驱动力,有效推进我校分子技术和生物医药交叉学科的建设。同时,要健全完善二级学院关于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制度,打造一批实力过硬、学科交叉性强、团队氛围活跃的教学科研团队。

11.丁佳锋(工学院学术副院长):

通过专家报告多维度解析科研重要性,学习了相关政策、管理创新及成果转化案例,特别是“破五唯”评价、资源优化配置等典型案例;实地参观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教育基地,感悟其爱国奉献精神,并学习南理工交流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跨部门协作等方面的经验;今后将围绕“双一流”目标,探索“研发-转化-应用”全链条模式,结合学校特色推动成果转化,激励科研团队专注创新,践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12.王怡(药学院研究员,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

本次培训围绕科研平台与团队建设、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优化、科研数据治理等核心议题展开,内容系统深入、案例丰富、视野开阔。通过专家讲座、经验分享、现场考察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我对省重点实验室科研管理工作的内涵、挑战与路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科研平台不仅是硬件设施的集合,更是创新生态的载体,破除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人才流动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科发展。

杭州师范大学组织三批专题培训 赋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来源:杭州师范大学   发布日期:2025-07-28 08:56    浏览次数:

2025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杭州师范大学全面深化改革、争创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攻坚之年,也是“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划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部署,持续深化学校“狠抓落实年”和“能力提升年”主题活动,全面提升干部综合素质与履职能力,近日,杭州师范大学聚焦高层次人才培育、教学创新、科研治理三大维度,分别组队赴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开展专题培训,通过跨校协同、精准施训,为学校创一流注入系统性动能。

杭州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主题研修班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四川大学基地举办。校党委副书记杨政,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胡绍华率高层次人才代表及统战骨干代表参训。杨政指出,人才队伍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他强调,高层次人才是学校冲刺“双一流”的中坚力量,要以“三问学习法”,即问国家所需、问学校所急、问自身所缺,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科研攻坚实招、育人创新举措和校地融合方案,在学思践悟中锤炼扛起“教育强国、科技报国”使命的真本领。本次研修以“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主线,构建“理论辅导+精神淬炼+实践调研+专题研讨”四位一体培养体系,理论环节聚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解析”等专题;精神淬炼环节依托两弹城博物馆、邓稼先旧居等现场教学,深化体悟“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实践环节组织学员赴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围绕“科研自立自强赋能高质量发展”“‘十五五’人才规划新思路”开展专题调研,系统学习科研组织模式创新、交叉学科平台建设与人才引育机制优化等先进经验。

由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复旦大学基地承办的教学管理骨干综合素能提升培训班紧扣“AI时代教学管理转型”展开,副校长黄兆信率校内各单位分管教学工作负责人、学术副院长、有关业务和管理骨干代表参训。他希望全体学员切实增强学习自觉与行动自觉,做好“消化吸收”“落地见效”“示范引领”三篇文章,真正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强大动力和实际成效。培训期间,蒋玉龙教授、张学新教授、丁敬耘教授、汪玲教授、赵斌教授、熊庆年教授、蔡三发教授分别以“智慧课程建设与应用探索”“立足教师职业发展推动数字化教学的智能转型”“教师压力管理与阳光心态培养”“复旦大学系列教学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AI为高校教学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怎么上好一堂课”“高质量学科体系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题作专题讲座。同时,学员们还赴复旦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中共一大纪念馆进行实践活动,并前往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围绕“‘十五五’学科专业优化和人才培养”“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师发展”“人工智能赋能”开展专题调研。

杭州师范大学科研管理骨干综合素能提升培训班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南京大学基地举办。副校长张杭君率校内各单位分管科研工作负责人、学术副院长、专聘副职和科研平台、团队负责人代表参训。他强调,要深刻认识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开展专题学习培训的目标要求,以“问题导向”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科研攻坚实招,在学思践悟中锤炼破解难题的真本领。培训围绕科研治理现代化目标,构建“理论+实践+研讨”三维培养体系,理论环节涵盖黄斌教授的“教育强国多学科交叉解析”、窦万春教授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与运行路径”、操太圣教授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夏义堃教授的“科研数据治理与风险防范”、刘穿石教授的“科研团队管理与凝聚力建设”等专题报告;实践环节包含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与近代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现场教学,以及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精神教育基地与兵器博物馆的实践研学;研讨环节组织学员赴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开展专题调研,重点聚焦科研平台与交叉成果认定机制、科研项目孵化与跨学科团队建设、产学研协同与成果转化路径三大主题。三维联动引导学员紧扣科研管理中的痛点、难点、堵点,系统借鉴高水平大学经验,全面提升科研质量与管理效能。

据悉,本次跨校培训呈现三大特色:一是分层分类施训,科研线侧重管理体系优化,教学线发力数字化转型,人才线强化科学家精神培育;二是成果导向明确,累计形成专题调研报告3份、子报告数份,为学校教学、科研、人才等方面制度制定和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与数据支撑;三是机制建设长效,建立“科研-教学-人才”联动机制,推动培训成果转化为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下一步,学校将持续深化培训成果应用,加快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格局,为冲刺国家“双一流”建设目标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部分学员谈体会:

一、高层次人才“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主题研修班

1.邱江宁(人文学院教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

在“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主题研修班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在于将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需求、学校发展紧密相连。围绕本人所承担的“丝路文化”国家社科重大课题,我将以国家文化强国战略为指引,带领青年教师攻关人文社科领域的国内外项目,助力人才梯队建设,践行“甘当人梯”的传承精神。立足“一带一路”与“儒莲奖”研究专长,借力AI+技术推动学科交叉,整合中文、历史、外语等多学科力量,攻坚国家急需的交叉项目,力争打造省级乃至国家级平台,以“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拓宽人文社科影响力。结合研究生培养,深耕“运河文化”“宋韵文化”研究,服务浙江及杭州的经济文化发展,以“服务国家”的担当精神,为师大发展和区域建设贡献力量,争做科研报国的践行者。

2.储继峰(数学学院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德国洪堡学者):

通过本次研修班学习,我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对中国现代化所彰显的坚定人民立场和强大制度优势有了深切认识。在中国两弹城,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赤子情怀深深震撼了我。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科学家精神为指引,将个人学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需要,聚焦数学前沿领域,不断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强化学科交叉与团队协作,为推动我校数学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贡献力量!

3.侯红生(物理学院院长):

参加四川大学的培训期间,我聆听了五场专家讲座,并参观了四川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切身感受到高水平院校在人才储备、科研基础和创新能力上的显著优势,更是深刻感受到他们干事的干劲和勇创一流的决心。这既带来发展压力,更激发了我对标一流、奋楫争先的使命感。作为杭师大物理学院院长,我意识到学院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精准凝练学科方向,聚焦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致力于“顶天立地”的科研目标,拒绝躺平和平庸,以更加饱满的斗志推动学院迈向更高平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注重高水平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同时积极营造创新进取的学院文化,推动科研平台建设,促进校企合作,争取早日缩小与一流高校的差距,带领全院齐心协力,共创卓越。

4.孙小明(基础医学院教授):

参加本次主题研修班,我心潮澎湃,收获满满。这段学习之旅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教育与科研的初心。从教育史的回望中,感悟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从前沿科技的脉动中,触摸到创新的无限可能。参观两弹城,先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泪目,那份为国为民的赤诚深深震撼我心。兄弟高校的交流与碰撞让我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今后,我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教学与科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家国情怀的医学人才,为我校争创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贡献智慧与力量。

二、教学管理骨干综合素能提升培训班

5.许建美(经亨颐教育学院副院长):

纵观调研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本科教育教学经验,复合型、个性化、数智化是其改革的共性特征。通过“AI/专业”双学位、回应变革需求的微专业及本硕贯通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利用数智化管理与教学,突破专业刚性限制,实现“一生一策”个性化培养。经亨颐教育学院后续将推进院内各专业之间及与AI专业的交叉融合,申报交叉双学位项目;开发前沿微专业;申报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并依托AI教育赋能传统专业迭代升级。

6.孙崇飞(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通过此次学习,我感悟到人工智能发展为外语教学改革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AI 在赋能外语教学的同时,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变革要求: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偏重知识传授、过分依赖教材、忽视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要打造以学生为本、强调问题意识与批判思维、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数智化教学模式;着手构建“AI+外语”课程体系,融入批判性思维培养;强化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探索人机协同教学;依托师范特色,培养驾驭AI 工具的未来外语教师。

7.宋垚彬(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

通过此次培训,让我们看到了国内顶尖高校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和专业与学科建设助力人才培养两方面所作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值得学校与学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此次培训作为新的起点,努力提高自身教学管理水平,提升工作能力和效果,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指南,为学校与学院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8.姚争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

本次培训让我们有机会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复旦大学基地深入学习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先进理念,作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我深受启发。未来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智慧教学建设,试点智能教学工具应用;二是开展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计划;三是推动“人工智能+”跨学科人才培养。我将把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以教育数字化推动教学创新,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三、科研管理骨干综合素能提升培训班

9.范志刚(阿里巴巴商学院副院长):

此次培训让我深受启发。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科研工作需跳出单一学科视野,以多学科交叉为突破点,实现从知识积累到创新突破的跃升。高水平科研平台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构建“问题驱动、跨界融合”的协同模式。科研评价需挣脱“五唯”束缚,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标尺,为交叉研究预留成长周期。同时要严守科研数据安全红线,在开放共享与规范管理间找到平衡。阿里巴巴商学院有良好的交叉学科基础,未来将着力推动跨学科合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10.黄又举(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

此次培训收获颇丰,作为材化学院副院长,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高效融合校内、院内的科研资源,激励激发教学科研人员的内在驱动力,有效推进我校分子技术和生物医药交叉学科的建设。同时,要健全完善二级学院关于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制度,打造一批实力过硬、学科交叉性强、团队氛围活跃的教学科研团队。

11.丁佳锋(工学院学术副院长):

通过专家报告多维度解析科研重要性,学习了相关政策、管理创新及成果转化案例,特别是“破五唯”评价、资源优化配置等典型案例;实地参观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教育基地,感悟其爱国奉献精神,并学习南理工交流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跨部门协作等方面的经验;今后将围绕“双一流”目标,探索“研发-转化-应用”全链条模式,结合学校特色推动成果转化,激励科研团队专注创新,践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12.王怡(药学院研究员,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

本次培训围绕科研平台与团队建设、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优化、科研数据治理等核心议题展开,内容系统深入、案例丰富、视野开阔。通过专家讲座、经验分享、现场考察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我对省重点实验室科研管理工作的内涵、挑战与路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科研平台不仅是硬件设施的集合,更是创新生态的载体,破除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人才流动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