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推进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工作方案的通知

杭教办职成〔2019〕170号

来源:市教育局职成教处  发布日期:2019-07-08 22:11  浏览次数:

各区、县(市)教育局(社发局)、钱塘新区教卫局,杭州社区大学,市职成教研究室: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省市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工作,现将《关于推进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的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杭州市教育局办公室
                                    2019年6月19日 
  关于推进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的工作方案
  为全面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城乡文化礼堂、文化家园的阵地作用,根据《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浙江省推进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构建市民学习圈大力推进终身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要求,坚持共建、共学、共享理念,以丰富的学习活动进一步提升文化礼堂“用”的热度和“育”的深度,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学习需求,推进社区教育与文化礼堂、文化家园协同发展,服务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建设。
  二、总体目标
  通过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行动,提升城乡文化礼堂(家园)的运行效益、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重点关注新农民、新市民、青少年、老年人群学习活动。到2019年,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活动覆盖全市65%的文化礼堂(家园);到2020年,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活动覆盖全市85%的文化礼堂(家园);到2021年,实现活动全覆盖。
  三、主要任务
  各级社区教育机构要以文化礼堂(家园)为载体,以新农民、新市民、青少年、老年人群为主要对象,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校外实践学习、闲暇教育、现代生活教育等学习活动,并以广大基层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城乡居民综合素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新市民培训进文化礼堂(家园)。组织开展面向新市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城市服务、文明礼仪、休闲娱乐等学习教育活动。
  (二)新农民培训进文化礼堂(家园)。组织开展面向新农民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新设备应用、质量安全、品牌创建、市场营销、融资担保等培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
  (三)青少年校外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发挥文化礼堂(家园)育人功能,服务农村中小学校第二课堂,强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行教育、传统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教育,通过手工艺制作学习等活动培养青少年动手能力和技能。加强避险防灾、溺水救助、防暴力侵害等安全知识和垃圾分类、“五水共治”等环保知识教育,增强青少年综合素养。
  (四)老年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积极开展丰富老年人生活、增进老年人健康的各种讲座和活动,满足老年群体健康养生、手工园艺、传统文化、科学知识、时事政治、智能生活、防范诈骗、科学理财等多种学习需求,提高老年人新思维和接受新观念的能力。发挥老年人的职业优势和相关特长,推进老年共学养老工作,积极培育音乐、美术、舞蹈、戏曲、书法、剪纸等学习型社团,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五)家庭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促使家庭引导和家长培育成为立德树人的有生力量,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各街道、乡镇社区学校要充分利用文化礼堂(家园)阵地,组建家庭教育导师队伍及志愿者队伍,开展各种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新颖活泼、寓教于乐的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做好婚姻教育、伦理教育、亲子教育等指导工作。
  (六)家风家训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组织开展“讲家训、写家书、传家风”“评和睦家庭、建和好邻里、创和谐村社”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居民的家风家训、未来邻里等学习培训,让乡村的优秀家训家风吹进城市,让城市未来社区的邻里场景引领乡村,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全过程。
  (七)数字化学习进文化礼堂(家园)。依托“浙江学习网”“杭州市终身学习网”等互联网资源,开发一批市民教育特色课程,建立文化礼堂(家园)市民学习专题栏目,为市民提供线下线上学习、咨询和交流服务,逐步形成文化礼堂(家园)教育培训、终身学习网络支持服务体系。
  (八)学分银行进文化礼堂(家园)。推进依托文化礼堂(家园)开展的各类培训成果纳入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培训内容按学时折算学分,搭建市民学习培训与中、高等学历教育衔接“立交桥”,为市民实现多样化学习、多路径成才创造有利条件。
  四、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2019年6月—2019年12月)
  根据城乡文化礼堂(家园)目标定位,把文化礼堂(家园)建设成为“村社成人教育综合体和精神文化家园”,结合杭州学习节、西湖读书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科普宣传周等大型学习活动,启动实施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行动。
  各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单位要积极推动学习型社团进文化礼堂(家园)工作,指导各地开展学习型社团建设,到2019年底,全市评估认定90个左右市示范性学习型社团,遴选建设特色课程30门(其中微课10门),举办各类学习活动1500场,参与文化礼堂(家园)学习的居民达到30万人次以上。
  (二)第二阶段(2020年1月—2020年12月)
  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的工作目标,总结阶段性工作成果,提炼典型经验,促进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的品牌建设与培育。进一步拓展工作思路,强化制度措施,优化项目载体,丰富教育服务,推进社区教育与文化礼堂(家园)的功能融合,强化内涵发展,提升工作质量。
  到2020年底,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机构与文化礼堂(家园)设施统筹、信息共享、服务联动,促进全市文化礼堂(家园)内涵建设。全市继续建设特色课程40门(其中微课20门),举办各类学习活动2000场,参与文化礼堂(家园)学习的居民达到60万人次以上。组织评选25个文化礼堂(家园)学习品牌。
  (三)第三阶段(2021年1月—2021年12月)
  各区、县(市)和有关单位要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突出社区学校教育项目工作特色,精准设计教学内容,精心组织项目实施,从点餐送教到主动送教、预约送教,不断创新项目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文化礼堂(家园)的使用率和居民群众的参与率,增强教育效果。
  到2021年底,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工作机制,实现文化礼堂(家园)融入服务社区教育特色化发展。全市继续建设特色课程30门,举办各类学习活动课程30门(其中微课10门),举办各类学习活动3000场,参与文化礼堂(家园)学习的居民达到100万人次以上。继续组织评选25个文化礼堂(家园)学习品牌。
  五、工作举措
  (一)加强统筹协调。各区、县(市要加强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工作的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把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工作纳入学习型城市建设和教育现代化建设大局,作为为民办实事重要内容。各级社区教育机构要主动对接文化礼堂(家园),切实做好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的活动设计与载体创新,确保实效。推动“建管用育”一体化,确保大门常开、活动常态、内容常新,使文化礼堂(家园)真正成为城乡村居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主阵地。
  (二)丰富学习资源。各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对接宣传部门,将文化礼堂(家园)和市民(村民)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有机融合,协同加强专兼职教师和志愿者队伍建设,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充分重视“互联网+教育”工作,积极推进“学习强国”“浙江学习网”“杭州市终身学习网”等网络平台学习推广工作,推送优质在线资源,创设线上线下联动的学习环境。依托“浙江学习网”“杭州市终身学习网”做好各级社区教育机构和文化礼堂(家园)在线学习平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丰富优化城乡社区学习资源供给。
  (三)强化指导服务。市社区大学、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室要做好具体工作统筹、指导和服务,优化配置各种优质资源向社区教育机构集聚,推动文化礼堂(家园)学习品牌培育工作,指导各社区教育机构将当地的学习资源纳入杭州市终身学习资源库,指导市民积极登入“杭州市终身学习网”学习,指导各地做好个人学习成果与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数据对接,建立学习账户成果积累和学习激励机制。各区(县、市)社区学院要积极履行服务、协调、指导职能,围绕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工作的总体要求,指导好辖区内街道、乡镇社区学校开展活动,开展师资培训、课程资源、案例提炼和品牌创建。街道、乡镇社区学校要积极主动与辖区文化礼堂(家园)对接合作,具体制定服务当地居民终身学习清单,开展各项学习活动,培育学习型社团。
  (四)做好考核总结。各区、县(市)教育部门要主动对接宣传部门,把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工作纳入到文明乡镇(街道)、文明村居建设考核和星级文化礼堂(家园)评定体系,并将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工作与省级学习型城市、省级现代化成校、成教培训品牌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市30分钟市民学习圈、示范性学习型社团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要按照省教育工作业绩考核有关要求,认真做好此项工作。及时了解掌握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活动开展情况,每年12月20日前将当年活动工作总结报市教育局。

关于印发推进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工作方案的通知

杭教办职成〔2019〕170号

来源:市教育局职成教处  发布日期:2019-07-08 22:11  浏览次数:

各区、县(市)教育局(社发局)、钱塘新区教卫局,杭州社区大学,市职成教研究室: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省市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工作,现将《关于推进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的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杭州市教育局办公室
                                    2019年6月19日 
  关于推进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的工作方案
  为全面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城乡文化礼堂、文化家园的阵地作用,根据《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浙江省推进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构建市民学习圈大力推进终身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要求,坚持共建、共学、共享理念,以丰富的学习活动进一步提升文化礼堂“用”的热度和“育”的深度,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学习需求,推进社区教育与文化礼堂、文化家园协同发展,服务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建设。
  二、总体目标
  通过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行动,提升城乡文化礼堂(家园)的运行效益、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重点关注新农民、新市民、青少年、老年人群学习活动。到2019年,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活动覆盖全市65%的文化礼堂(家园);到2020年,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活动覆盖全市85%的文化礼堂(家园);到2021年,实现活动全覆盖。
  三、主要任务
  各级社区教育机构要以文化礼堂(家园)为载体,以新农民、新市民、青少年、老年人群为主要对象,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校外实践学习、闲暇教育、现代生活教育等学习活动,并以广大基层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城乡居民综合素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新市民培训进文化礼堂(家园)。组织开展面向新市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城市服务、文明礼仪、休闲娱乐等学习教育活动。
  (二)新农民培训进文化礼堂(家园)。组织开展面向新农民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新设备应用、质量安全、品牌创建、市场营销、融资担保等培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
  (三)青少年校外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发挥文化礼堂(家园)育人功能,服务农村中小学校第二课堂,强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行教育、传统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教育,通过手工艺制作学习等活动培养青少年动手能力和技能。加强避险防灾、溺水救助、防暴力侵害等安全知识和垃圾分类、“五水共治”等环保知识教育,增强青少年综合素养。
  (四)老年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积极开展丰富老年人生活、增进老年人健康的各种讲座和活动,满足老年群体健康养生、手工园艺、传统文化、科学知识、时事政治、智能生活、防范诈骗、科学理财等多种学习需求,提高老年人新思维和接受新观念的能力。发挥老年人的职业优势和相关特长,推进老年共学养老工作,积极培育音乐、美术、舞蹈、戏曲、书法、剪纸等学习型社团,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五)家庭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促使家庭引导和家长培育成为立德树人的有生力量,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各街道、乡镇社区学校要充分利用文化礼堂(家园)阵地,组建家庭教育导师队伍及志愿者队伍,开展各种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新颖活泼、寓教于乐的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做好婚姻教育、伦理教育、亲子教育等指导工作。
  (六)家风家训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组织开展“讲家训、写家书、传家风”“评和睦家庭、建和好邻里、创和谐村社”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居民的家风家训、未来邻里等学习培训,让乡村的优秀家训家风吹进城市,让城市未来社区的邻里场景引领乡村,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全过程。
  (七)数字化学习进文化礼堂(家园)。依托“浙江学习网”“杭州市终身学习网”等互联网资源,开发一批市民教育特色课程,建立文化礼堂(家园)市民学习专题栏目,为市民提供线下线上学习、咨询和交流服务,逐步形成文化礼堂(家园)教育培训、终身学习网络支持服务体系。
  (八)学分银行进文化礼堂(家园)。推进依托文化礼堂(家园)开展的各类培训成果纳入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培训内容按学时折算学分,搭建市民学习培训与中、高等学历教育衔接“立交桥”,为市民实现多样化学习、多路径成才创造有利条件。
  四、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2019年6月—2019年12月)
  根据城乡文化礼堂(家园)目标定位,把文化礼堂(家园)建设成为“村社成人教育综合体和精神文化家园”,结合杭州学习节、西湖读书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科普宣传周等大型学习活动,启动实施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行动。
  各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单位要积极推动学习型社团进文化礼堂(家园)工作,指导各地开展学习型社团建设,到2019年底,全市评估认定90个左右市示范性学习型社团,遴选建设特色课程30门(其中微课10门),举办各类学习活动1500场,参与文化礼堂(家园)学习的居民达到30万人次以上。
  (二)第二阶段(2020年1月—2020年12月)
  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的工作目标,总结阶段性工作成果,提炼典型经验,促进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的品牌建设与培育。进一步拓展工作思路,强化制度措施,优化项目载体,丰富教育服务,推进社区教育与文化礼堂(家园)的功能融合,强化内涵发展,提升工作质量。
  到2020年底,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机构与文化礼堂(家园)设施统筹、信息共享、服务联动,促进全市文化礼堂(家园)内涵建设。全市继续建设特色课程40门(其中微课20门),举办各类学习活动2000场,参与文化礼堂(家园)学习的居民达到60万人次以上。组织评选25个文化礼堂(家园)学习品牌。
  (三)第三阶段(2021年1月—2021年12月)
  各区、县(市)和有关单位要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突出社区学校教育项目工作特色,精准设计教学内容,精心组织项目实施,从点餐送教到主动送教、预约送教,不断创新项目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文化礼堂(家园)的使用率和居民群众的参与率,增强教育效果。
  到2021年底,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工作机制,实现文化礼堂(家园)融入服务社区教育特色化发展。全市继续建设特色课程30门,举办各类学习活动课程30门(其中微课10门),举办各类学习活动3000场,参与文化礼堂(家园)学习的居民达到100万人次以上。继续组织评选25个文化礼堂(家园)学习品牌。
  五、工作举措
  (一)加强统筹协调。各区、县(市要加强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工作的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把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工作纳入学习型城市建设和教育现代化建设大局,作为为民办实事重要内容。各级社区教育机构要主动对接文化礼堂(家园),切实做好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的活动设计与载体创新,确保实效。推动“建管用育”一体化,确保大门常开、活动常态、内容常新,使文化礼堂(家园)真正成为城乡村居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主阵地。
  (二)丰富学习资源。各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对接宣传部门,将文化礼堂(家园)和市民(村民)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有机融合,协同加强专兼职教师和志愿者队伍建设,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充分重视“互联网+教育”工作,积极推进“学习强国”“浙江学习网”“杭州市终身学习网”等网络平台学习推广工作,推送优质在线资源,创设线上线下联动的学习环境。依托“浙江学习网”“杭州市终身学习网”做好各级社区教育机构和文化礼堂(家园)在线学习平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丰富优化城乡社区学习资源供给。
  (三)强化指导服务。市社区大学、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室要做好具体工作统筹、指导和服务,优化配置各种优质资源向社区教育机构集聚,推动文化礼堂(家园)学习品牌培育工作,指导各社区教育机构将当地的学习资源纳入杭州市终身学习资源库,指导市民积极登入“杭州市终身学习网”学习,指导各地做好个人学习成果与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数据对接,建立学习账户成果积累和学习激励机制。各区(县、市)社区学院要积极履行服务、协调、指导职能,围绕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工作的总体要求,指导好辖区内街道、乡镇社区学校开展活动,开展师资培训、课程资源、案例提炼和品牌创建。街道、乡镇社区学校要积极主动与辖区文化礼堂(家园)对接合作,具体制定服务当地居民终身学习清单,开展各项学习活动,培育学习型社团。
  (四)做好考核总结。各区、县(市)教育部门要主动对接宣传部门,把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工作纳入到文明乡镇(街道)、文明村居建设考核和星级文化礼堂(家园)评定体系,并将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工作与省级学习型城市、省级现代化成校、成教培训品牌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市30分钟市民学习圈、示范性学习型社团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要按照省教育工作业绩考核有关要求,认真做好此项工作。及时了解掌握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家园)活动开展情况,每年12月20日前将当年活动工作总结报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