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全面加强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工作实施办法

来源:市政府网站  发布日期:2023-04-12 09:52  浏览次数:

为全面加强新时代杭州学校劳动教育工作,进一步落实“五育融合”,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根据中央和省有关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工作目标

到2025年,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全市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基本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开放协同的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打造市级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100个,培育市级劳动教育特色品牌学校100所,建设市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00个,争创国家和省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通过劳动教育和劳动体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必要的劳动能力、发展基本的劳动思维、塑造优秀的劳动品质,全面提升劳动素养,传承弘扬劳动精神。

二、主要任务

(一)开齐开足上好劳动课。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每周不少于1课时。义务教育学校用好劳动课程省定教材,普通高中落实好通用技术课程国家教材。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其中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专题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校劳动教育结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开展,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课时。

(二)开设专用教室和特色课程。对标省中小学劳动实践相关装备指导意见,实现中小学校劳动实践教室配建全覆盖。因校制宜,建好通用性劳动实践教室和各类专题劳动实践教室。鼓励建设流动式劳动实践教室、利用校内及学校周边空间建设开放式劳动实践场所。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专业)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大力开展融入劳动教育的跨学科(专业)主题学习和校内外实践活动。开发家庭劳动、农艺、非遗、生态环境等劳动实践类校本课程,开展劳动实践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满足更多学生需求。

(三)有序开展校园日常劳动。做好校园日常劳动的统一安排与指导,合理设置校内劳动实践责任区,指导学生做好教室、寝室的值日值勤、清扫保洁、收纳整理等日常劳动,自觉参与校园场所卫生包干、绿化美化、垃圾分类等义务劳动和食堂、图书馆等的管理服务,让学生逐渐成为校内日常劳动的重要主体。鼓励学校开辟农事实习园、物联网农场或模拟城市社区,供学生自主管理、劳动体验。

(四)实行学年“劳动周”等制度。学校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小学以校内及学校周边为主,中学、高校以校外为主兼顾校内。“劳动周”活动以集体劳动为主,多形式开展,不得以参观考察、探究学习等替代劳动教育。鼓励学校每月安排社会劳动实践及社区、校园劳动服务。普通高校可以劳动月形式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

(五)持续推进“劳模工匠进校园”。将“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纳入中小学校劳动教育体系,举办劳模工匠宣讲、各行业技能讲授展示等进校园活动。积极开展与非遗文化、风俗习惯、二十四节气、杭州“工匠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等劳动文化相结合的主题活动,积极开展与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劳动节、志愿者日等节假日相结合的劳动实践主题教育活动。

(六)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支持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完善基地评估标准和建设规范。建设、国资、林业水利、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园林文物、科技、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等部门要积极协调企业、公司、农场、场馆等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满足中小学生多样化劳动实践和职业体验需求,并配合教育部门逐年公布一批学工学农类、技艺传习类、职业体验类、志愿服务类等市级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打造“杭州特色”劳动教育实践版图,支持建设综合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七)丰富校外劳动实践路径。组织学生深入厂矿企业、科研院所、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各类教育实践基地及其他具备劳动教育功能的公共场所,从事劳动实践,进行职业体验,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加强跨层级跨区域结对学校和城乡教育共同体成员学校间学生交流。

(八)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建立健全学生劳动素质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高校和职业院校要在招生自主测试环节强化实践操作能力评价。探索市、区县(市)、学校三级开展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活动,建立以展促育、以赛促劳示范机制。在高中和高校开展志愿者星级认证,大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大赛。

(九)建设劳动教育名师人才共享机制。支持和鼓励建设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引导和带动区域劳动教育教师成长发展。设置荣誉教师岗、实践导师岗,聘请劳模、技能大师、杭州工匠、职业院校专业课讲师、企业技术精湛员工等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通过家委会、社区遴选有一技之长的“家长导师”“邻里工匠”参与学校劳动教育志愿公益服务,丰富课后服务内容。

(十)推动家庭劳动教育清单落地。各地要在省、市中小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清单基础上,建立本区域学生日常生活劳动必会项目清单、引导清单及家校联动落实机制,确保中小学生每学年必会项目1—2项。贯彻家庭教育促进法,引导家庭在劳动教育中发挥基础作用,有计划地帮助学生体会认识“劳动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实际价值。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情况按年度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探索家校社协同机制,鼓励学校、家委会和社区等组织开展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县(市)党委和政府要把学校劳动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劳动教育工作,督促抓好落实。建立健全学校劳动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的专业指导与服务。将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纳入专项和综合督导,督导结果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以及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

(二)强化工作保障。按照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统筹落实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经费。学校要保障劳动教育工作的经费需求,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劳动教育及建设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多渠道增加投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按编制和课程标准配备劳动教育教师、教研员,优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工作考核评价办法,探索建立中职学校与普通中小学师资交流共享机制,加强劳动教育教师培训。

(三)落实安全举措。建立健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安全风险防范机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和意外伤害校方责任保险制度,鼓励和提倡学生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学校要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师生安全教育,排查清除安全隐患,制定安全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全过程管理。

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8月19日


杭州市全面加强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工作实施办法

来源:市政府网站  发布日期:2023-04-12 09:52  浏览次数:

为全面加强新时代杭州学校劳动教育工作,进一步落实“五育融合”,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根据中央和省有关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工作目标

到2025年,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全市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基本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开放协同的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打造市级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100个,培育市级劳动教育特色品牌学校100所,建设市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00个,争创国家和省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通过劳动教育和劳动体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必要的劳动能力、发展基本的劳动思维、塑造优秀的劳动品质,全面提升劳动素养,传承弘扬劳动精神。

二、主要任务

(一)开齐开足上好劳动课。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每周不少于1课时。义务教育学校用好劳动课程省定教材,普通高中落实好通用技术课程国家教材。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其中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专题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校劳动教育结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开展,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课时。

(二)开设专用教室和特色课程。对标省中小学劳动实践相关装备指导意见,实现中小学校劳动实践教室配建全覆盖。因校制宜,建好通用性劳动实践教室和各类专题劳动实践教室。鼓励建设流动式劳动实践教室、利用校内及学校周边空间建设开放式劳动实践场所。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专业)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大力开展融入劳动教育的跨学科(专业)主题学习和校内外实践活动。开发家庭劳动、农艺、非遗、生态环境等劳动实践类校本课程,开展劳动实践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满足更多学生需求。

(三)有序开展校园日常劳动。做好校园日常劳动的统一安排与指导,合理设置校内劳动实践责任区,指导学生做好教室、寝室的值日值勤、清扫保洁、收纳整理等日常劳动,自觉参与校园场所卫生包干、绿化美化、垃圾分类等义务劳动和食堂、图书馆等的管理服务,让学生逐渐成为校内日常劳动的重要主体。鼓励学校开辟农事实习园、物联网农场或模拟城市社区,供学生自主管理、劳动体验。

(四)实行学年“劳动周”等制度。学校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小学以校内及学校周边为主,中学、高校以校外为主兼顾校内。“劳动周”活动以集体劳动为主,多形式开展,不得以参观考察、探究学习等替代劳动教育。鼓励学校每月安排社会劳动实践及社区、校园劳动服务。普通高校可以劳动月形式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

(五)持续推进“劳模工匠进校园”。将“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纳入中小学校劳动教育体系,举办劳模工匠宣讲、各行业技能讲授展示等进校园活动。积极开展与非遗文化、风俗习惯、二十四节气、杭州“工匠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等劳动文化相结合的主题活动,积极开展与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劳动节、志愿者日等节假日相结合的劳动实践主题教育活动。

(六)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支持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完善基地评估标准和建设规范。建设、国资、林业水利、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园林文物、科技、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等部门要积极协调企业、公司、农场、场馆等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满足中小学生多样化劳动实践和职业体验需求,并配合教育部门逐年公布一批学工学农类、技艺传习类、职业体验类、志愿服务类等市级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打造“杭州特色”劳动教育实践版图,支持建设综合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七)丰富校外劳动实践路径。组织学生深入厂矿企业、科研院所、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各类教育实践基地及其他具备劳动教育功能的公共场所,从事劳动实践,进行职业体验,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加强跨层级跨区域结对学校和城乡教育共同体成员学校间学生交流。

(八)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建立健全学生劳动素质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高校和职业院校要在招生自主测试环节强化实践操作能力评价。探索市、区县(市)、学校三级开展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活动,建立以展促育、以赛促劳示范机制。在高中和高校开展志愿者星级认证,大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大赛。

(九)建设劳动教育名师人才共享机制。支持和鼓励建设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引导和带动区域劳动教育教师成长发展。设置荣誉教师岗、实践导师岗,聘请劳模、技能大师、杭州工匠、职业院校专业课讲师、企业技术精湛员工等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通过家委会、社区遴选有一技之长的“家长导师”“邻里工匠”参与学校劳动教育志愿公益服务,丰富课后服务内容。

(十)推动家庭劳动教育清单落地。各地要在省、市中小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清单基础上,建立本区域学生日常生活劳动必会项目清单、引导清单及家校联动落实机制,确保中小学生每学年必会项目1—2项。贯彻家庭教育促进法,引导家庭在劳动教育中发挥基础作用,有计划地帮助学生体会认识“劳动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实际价值。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情况按年度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探索家校社协同机制,鼓励学校、家委会和社区等组织开展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县(市)党委和政府要把学校劳动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劳动教育工作,督促抓好落实。建立健全学校劳动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的专业指导与服务。将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纳入专项和综合督导,督导结果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以及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

(二)强化工作保障。按照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统筹落实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经费。学校要保障劳动教育工作的经费需求,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劳动教育及建设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多渠道增加投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按编制和课程标准配备劳动教育教师、教研员,优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工作考核评价办法,探索建立中职学校与普通中小学师资交流共享机制,加强劳动教育教师培训。

(三)落实安全举措。建立健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安全风险防范机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和意外伤害校方责任保险制度,鼓励和提倡学生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学校要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师生安全教育,排查清除安全隐患,制定安全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全过程管理。

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