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西湖实践”

——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浙江省教育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 韩 平

来源:浙江教育报(2024-10-11)  发布日期:2024-10-21 20:19  浏览次数:

杭州市西湖区以入选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为契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优化教育生态,实现教育高质量全域优质发展,打造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西湖样板”。日前,记者专访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汪培新,请他谈谈如何推进区域的义务教育教学改革。

记者:西湖区入选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改革的起点是什么,面临的问题又是什么?

汪培新:改革的起点,包括认知和实践两个方面。我始终认为,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是一件难而正确的事情。当下,我们正处在教育综合改革的黄金时代和关键时期。从大的方面来说,教育部先后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就西湖区而言,区委区政府始终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支持西湖教育高质量全域优质发展,不遗余力强基础、补短板、兴改革。我们坚持在大局大势中把好方向,构建起“一高(高质量全域优质发展)三全(坚持面向全体,落实全面教育,保障全程生长)”的治理架构,让更多孩子乐意在家门口上学。目前,全区已初步形成了开放、立体、美好的教育生态。

西湖教育发展到今天,受到了很多市民朋友的认可与好评。这离不开党委政府对西湖教育的关心厚爱,也离不开一代代西湖教育人的接续奋斗。当然,西湖教育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师生的负担还比较重,区域板块校际优质均衡还不够充分,如何让“三全”育人、科学育人真正落地,做到知行合一、教育资源配置更丰富、家校社协同更高效。

记者:区域推进的工作思路是怎样的?

汪培新:包括三方面,即全域覆盖精准推进改革,全面整合优化配置资源,全链贯通构建“研—教—学—评”一体化模式。

我们以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为核心,对基础教育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区域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通过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流通与共享,致力于缩小区域板块、学校群体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

制订完备的教师培养与培训计划,建立研修共同体,致力于构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通过建立科学、全面的教育评估体系,对实验区的教育改革进行持续跟踪和评估,确保质量,并做到持续改进。

目前,我们结合区域教育发展实际,以“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域覆盖”为推进策略,以“学思课堂、科学教育、劳动教育、体育提质、主题学习、素质评价、素养检测”7个重点项目为改革载体,成立项目研究小组,设立项目研究领衔学校,以项目带动推进实验区建设。

西湖区与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借助驻点博士的专业力量对7个重点项目进行专题调研,实时掌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特色亮点和创新做法。定期召开总结会议,基于实证调研数据进行项目改进,真正做到对象精准、问题精准、归因精准、对策精准和改进精准。

记者:您提到高质量全域优质,如何理解?西湖区具体是如何做的?

汪培新:事实上,全域优质没有统一的标尺,是指每一个板块、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生长的一种状态。全域优质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全域,也就是解决校际均衡的问题;二是优质,也就是解决内涵提质的问题。

为了推进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硬件上,我们通过局校之间的资源统筹实现补缺、扩容、提低,保障教育公平。今年,新投入使用学校11所,新增学位6030个。我们还在积极探索“科学适用、适度超前、动态平衡”的适应人口变化的空间资源调适机制,在满足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同时有序应对就学人口迎峰、渡峰、回落、趋稳等不同阶段的问题。软件上,我们通过加大干部教师交流力度,持续向相对薄弱的板块充实名优骨干教师和年轻干部。今年,我们动态调整交流干部、教师占全区在编教师的15%以上。

在学生发展方面,我们紧紧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统一、升学功能与育人价值相统一,努力培养身心健康的红色接班人。积极打造“听得懂、悟得透、做得出”的具有西湖辨识度的思政课,与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学军中学合作的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课程获浙江省思政课“金课”评比特等奖。同时,我们坚持“五育”融合发展,依托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纵深推进强课提质工作,创新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探索设立科技校长和艺术校长,建成校内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53个。今年的教师节,我们将主题确定为“唤醒每一位教师心中的教育家精神”,鼓励引导每一位西湖教育人用教育家精神持续涵养师德师风,大力弘扬“育人育己、博学精艺、爱满西湖”的西湖教师精神。

在教师培养方面,我们通过架构杏苗、杏花、杏果、杏园“四杏”培养体系,引领带动更多教师不断从经师成长为光明教师。后续,我们还将出台西湖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西湖区双浦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记者: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激活学校的改革活力,在推进实验区工作的过程中,西湖区是如何平衡好局校两级关系的?

汪培新:局校两级应该是共生共治的关系,只有实现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与学校自主办学相统一,区域教育发展才会更具有活力。

我们始终认为,对于教育局来说,最重要的是把好方向,科学授权,激发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活力。从法理层面上来讲,每一所学校都是独立法人单位,都有法律赋予的独立主体地位,都可以根据学校实际自主办学。教育局要做的就是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基层学校得到贯彻落实,指导学校依法依规办学,在此基础上通过资源合理配置、科学规划引路、行政管理推进、动态评估指导等方式,不断营造一个有助于各类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在激发办学活力的过程中,我们要“锦上添花”,但更要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改革,帮助相对薄弱的学校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持。

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守得住底线,给予学校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我们自己理解的“底线”有两条,第一条是区域教育决策要一以贯之,具有传承性,如西湖区集团化办学已经20多年了,依然在不断地迭代更新,促进学校发展。系统内所有决策的逻辑起点都是考虑师生的成长,我们很少通过发文的形式硬性规定学校如何去落实教育局的决策,而是希望在制度的框架内给学校更多结合自身实际思考践行的时间,给师生更多时间静下来思考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第二条是守住管理边界。教育局首先要做到依法行政,既不越位又不缺位,不该管的坚决不管,该管的毫不含糊。在充分授权后也要避免学校在教育局减少管控和不及时监管的情况下陷入办学懈怠和办学无为的局面,增强学校追求特色发展的自主性自觉性。比如进校园问题,在省教育厅“白名单”基础上,西湖区不搞“一刀切”,而是主张把更多的自主权下放给学校,让学校结合需要从是否有利于师生发展的角度判断到底要不要进校园。

我们也认为要淡化横向比较,帮助学校找准属于自己的发展赛道。我们开展教育综合评价改革,多角度激励学校发展,变原来“几家欢喜几家愁”的一个维度的学校考核为“5+1”多个维度的生态绩效评价。“5”指依法治校、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后勤绩效、创新发展等五大指标,通过分项等第考核把握基准,分层激励;“1”为“一校一报告”,着眼于过程质量评价,关注发展诊断,旨在促进学校改进、激活学校内驱力。在对学校的评价过程中,依法治校属于绝对评价,由教育局负责考核;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后勤绩效、创新发展等四大指标属于纵向评价,具体由业务部门负责考核。通过五大指标的考核,可以看到所谓的“菜校”未必“菜”,所谓的“名校”也不一定样样优秀,这让每所学校都有了前进的动力和改进的方向。

记者:前面谈到希望通过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建设形成全域良好的育人生态,但教育生态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对此,能否谈谈您的理解与做法?

汪培新:好的教育生态一定能让种子享受适切的阳光、土壤、空气和雨露,这些是教育生态的基本要素。对办学活力而言,阳光管公平,是制度体制,体现一种价值导向;土壤讲的是基本条件,是指学校成长的基础条件;空气是一种氛围,是一种文化;雨露是辅助成长的关键要素,好比是一种经费调适机制;种子就是学生、教师、校长等各类学校主体,办学活力最终指向人的成长。阳光、土壤、空气和雨露需要不断调适,才能形成一个有助于种子生长的良好生态。

事实上,营造教育良好生态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去谋划、去推进。只关注教育内部是抓不好教育的,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西湖看教育,要打开教育系统封闭的围墙,把教育放在更大空间、更长纵深的背景下发展,要统筹部门、镇街、企业、社区、家庭等全社会的各种力量,协同推进,不断增强教育服务能力,让教育更美好、更立体、更开放,把优质教育办到人民的心坎上。

美好教育的底层逻辑就是唤醒人的成长,培养人的感通性。每一个人的觉醒,都是源于个体内在力量的往外流动。美好教育就是让每一所学校拥有向上生长的力量,让每一名师生在校园里找到自信成长的密码。为此,我们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统筹推进“双减”工作,巩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建构从“摇篮”到“拐杖”,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的全生命周期教育体系,保障全程生长,形成“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乐学”全时空、全人群的教育服务体系。我们不断深化校地合作模式,高水平推进与浙江大学、西湖大学、浙江音乐学院等属地高校合作办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扎实推进“千校结好”“百校结对”项目,做到随迁子女公办学位供给达100%。

记者:未来,通过实验区建设想达到什么目标?

汪培新:通过实验区建设,我们期待西湖教育发生5个方面的变化。一是聚力,让全域形成良好的育人生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全面教育、保障全程生长,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激发,让每所学校办出活力特色。通过区校协动、校校联动、项目带动,撬动学校办学活力。三是唤醒,让每名学生获得综合成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唤醒学生发展的内驱力,使每一名学生都拥有向上生长的力量,助力学生全面、个性成长。四是成全,让每位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牢固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与抱负,唤醒每一位教师心中的教育家精神,争做光明教师。五是创生,让数智赋能教育教学改革。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优化迭代“1+3+N”西湖数智教育治理体系,推进实体教育生态和数字虚拟生态双向治理。

专家点评:

近年来,西湖教育锚定高质量全域优质发展目标,坚持面向全体,落实全面教育,保障全程生长,在集团化办学、减负提质、数智治理、评价改革等方面的成绩可圈可点。这离不开西湖教育的三个特质。

一是坚定性。西湖教育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立足西湖实际办教育,从更深广、更长远的角度统筹构建区域教育现代治理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教育现代化治理思想,即教育最终应当指向人心的治理。西湖区牢牢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推动育人价值与升学功能有机统一,用真做真实真爱的力量把优质教育办到了人民的心坎上。

二是协同性。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关心厚爱。历届西湖区委区政府毫不动摇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形成了党政同行、上下同欲、左右同心的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西湖教育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校内校外教育齐头并进,公办民办教育协调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持续提质,构筑了教育行政部门牵头、部门镇街村社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协同育人格局。

三是创新性。在坚定不移朝着教育未来发展方向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西湖教育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围绕未来人才培养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稳步走、创新走,不停步。西湖教育把握继承与发展的逻辑,久久为功,历经20余年不断迭代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创新架构数智教育治理体系,深入推进暖心教育,在守正创新中激活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活力,守护每一名师生的自主生长。

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西湖实践”

——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浙江省教育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 韩 平

来源:浙江教育报(2024-10-11)  发布日期:2024-10-21 20:19  浏览次数:

杭州市西湖区以入选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为契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优化教育生态,实现教育高质量全域优质发展,打造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西湖样板”。日前,记者专访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汪培新,请他谈谈如何推进区域的义务教育教学改革。

记者:西湖区入选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改革的起点是什么,面临的问题又是什么?

汪培新:改革的起点,包括认知和实践两个方面。我始终认为,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是一件难而正确的事情。当下,我们正处在教育综合改革的黄金时代和关键时期。从大的方面来说,教育部先后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就西湖区而言,区委区政府始终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支持西湖教育高质量全域优质发展,不遗余力强基础、补短板、兴改革。我们坚持在大局大势中把好方向,构建起“一高(高质量全域优质发展)三全(坚持面向全体,落实全面教育,保障全程生长)”的治理架构,让更多孩子乐意在家门口上学。目前,全区已初步形成了开放、立体、美好的教育生态。

西湖教育发展到今天,受到了很多市民朋友的认可与好评。这离不开党委政府对西湖教育的关心厚爱,也离不开一代代西湖教育人的接续奋斗。当然,西湖教育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师生的负担还比较重,区域板块校际优质均衡还不够充分,如何让“三全”育人、科学育人真正落地,做到知行合一、教育资源配置更丰富、家校社协同更高效。

记者:区域推进的工作思路是怎样的?

汪培新:包括三方面,即全域覆盖精准推进改革,全面整合优化配置资源,全链贯通构建“研—教—学—评”一体化模式。

我们以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为核心,对基础教育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区域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通过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流通与共享,致力于缩小区域板块、学校群体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

制订完备的教师培养与培训计划,建立研修共同体,致力于构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通过建立科学、全面的教育评估体系,对实验区的教育改革进行持续跟踪和评估,确保质量,并做到持续改进。

目前,我们结合区域教育发展实际,以“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域覆盖”为推进策略,以“学思课堂、科学教育、劳动教育、体育提质、主题学习、素质评价、素养检测”7个重点项目为改革载体,成立项目研究小组,设立项目研究领衔学校,以项目带动推进实验区建设。

西湖区与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借助驻点博士的专业力量对7个重点项目进行专题调研,实时掌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特色亮点和创新做法。定期召开总结会议,基于实证调研数据进行项目改进,真正做到对象精准、问题精准、归因精准、对策精准和改进精准。

记者:您提到高质量全域优质,如何理解?西湖区具体是如何做的?

汪培新:事实上,全域优质没有统一的标尺,是指每一个板块、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生长的一种状态。全域优质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全域,也就是解决校际均衡的问题;二是优质,也就是解决内涵提质的问题。

为了推进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硬件上,我们通过局校之间的资源统筹实现补缺、扩容、提低,保障教育公平。今年,新投入使用学校11所,新增学位6030个。我们还在积极探索“科学适用、适度超前、动态平衡”的适应人口变化的空间资源调适机制,在满足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同时有序应对就学人口迎峰、渡峰、回落、趋稳等不同阶段的问题。软件上,我们通过加大干部教师交流力度,持续向相对薄弱的板块充实名优骨干教师和年轻干部。今年,我们动态调整交流干部、教师占全区在编教师的15%以上。

在学生发展方面,我们紧紧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统一、升学功能与育人价值相统一,努力培养身心健康的红色接班人。积极打造“听得懂、悟得透、做得出”的具有西湖辨识度的思政课,与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学军中学合作的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课程获浙江省思政课“金课”评比特等奖。同时,我们坚持“五育”融合发展,依托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纵深推进强课提质工作,创新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探索设立科技校长和艺术校长,建成校内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53个。今年的教师节,我们将主题确定为“唤醒每一位教师心中的教育家精神”,鼓励引导每一位西湖教育人用教育家精神持续涵养师德师风,大力弘扬“育人育己、博学精艺、爱满西湖”的西湖教师精神。

在教师培养方面,我们通过架构杏苗、杏花、杏果、杏园“四杏”培养体系,引领带动更多教师不断从经师成长为光明教师。后续,我们还将出台西湖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西湖区双浦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记者: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激活学校的改革活力,在推进实验区工作的过程中,西湖区是如何平衡好局校两级关系的?

汪培新:局校两级应该是共生共治的关系,只有实现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与学校自主办学相统一,区域教育发展才会更具有活力。

我们始终认为,对于教育局来说,最重要的是把好方向,科学授权,激发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活力。从法理层面上来讲,每一所学校都是独立法人单位,都有法律赋予的独立主体地位,都可以根据学校实际自主办学。教育局要做的就是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基层学校得到贯彻落实,指导学校依法依规办学,在此基础上通过资源合理配置、科学规划引路、行政管理推进、动态评估指导等方式,不断营造一个有助于各类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在激发办学活力的过程中,我们要“锦上添花”,但更要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改革,帮助相对薄弱的学校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持。

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守得住底线,给予学校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我们自己理解的“底线”有两条,第一条是区域教育决策要一以贯之,具有传承性,如西湖区集团化办学已经20多年了,依然在不断地迭代更新,促进学校发展。系统内所有决策的逻辑起点都是考虑师生的成长,我们很少通过发文的形式硬性规定学校如何去落实教育局的决策,而是希望在制度的框架内给学校更多结合自身实际思考践行的时间,给师生更多时间静下来思考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第二条是守住管理边界。教育局首先要做到依法行政,既不越位又不缺位,不该管的坚决不管,该管的毫不含糊。在充分授权后也要避免学校在教育局减少管控和不及时监管的情况下陷入办学懈怠和办学无为的局面,增强学校追求特色发展的自主性自觉性。比如进校园问题,在省教育厅“白名单”基础上,西湖区不搞“一刀切”,而是主张把更多的自主权下放给学校,让学校结合需要从是否有利于师生发展的角度判断到底要不要进校园。

我们也认为要淡化横向比较,帮助学校找准属于自己的发展赛道。我们开展教育综合评价改革,多角度激励学校发展,变原来“几家欢喜几家愁”的一个维度的学校考核为“5+1”多个维度的生态绩效评价。“5”指依法治校、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后勤绩效、创新发展等五大指标,通过分项等第考核把握基准,分层激励;“1”为“一校一报告”,着眼于过程质量评价,关注发展诊断,旨在促进学校改进、激活学校内驱力。在对学校的评价过程中,依法治校属于绝对评价,由教育局负责考核;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后勤绩效、创新发展等四大指标属于纵向评价,具体由业务部门负责考核。通过五大指标的考核,可以看到所谓的“菜校”未必“菜”,所谓的“名校”也不一定样样优秀,这让每所学校都有了前进的动力和改进的方向。

记者:前面谈到希望通过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建设形成全域良好的育人生态,但教育生态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对此,能否谈谈您的理解与做法?

汪培新:好的教育生态一定能让种子享受适切的阳光、土壤、空气和雨露,这些是教育生态的基本要素。对办学活力而言,阳光管公平,是制度体制,体现一种价值导向;土壤讲的是基本条件,是指学校成长的基础条件;空气是一种氛围,是一种文化;雨露是辅助成长的关键要素,好比是一种经费调适机制;种子就是学生、教师、校长等各类学校主体,办学活力最终指向人的成长。阳光、土壤、空气和雨露需要不断调适,才能形成一个有助于种子生长的良好生态。

事实上,营造教育良好生态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去谋划、去推进。只关注教育内部是抓不好教育的,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西湖看教育,要打开教育系统封闭的围墙,把教育放在更大空间、更长纵深的背景下发展,要统筹部门、镇街、企业、社区、家庭等全社会的各种力量,协同推进,不断增强教育服务能力,让教育更美好、更立体、更开放,把优质教育办到人民的心坎上。

美好教育的底层逻辑就是唤醒人的成长,培养人的感通性。每一个人的觉醒,都是源于个体内在力量的往外流动。美好教育就是让每一所学校拥有向上生长的力量,让每一名师生在校园里找到自信成长的密码。为此,我们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统筹推进“双减”工作,巩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建构从“摇篮”到“拐杖”,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的全生命周期教育体系,保障全程生长,形成“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乐学”全时空、全人群的教育服务体系。我们不断深化校地合作模式,高水平推进与浙江大学、西湖大学、浙江音乐学院等属地高校合作办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扎实推进“千校结好”“百校结对”项目,做到随迁子女公办学位供给达100%。

记者:未来,通过实验区建设想达到什么目标?

汪培新:通过实验区建设,我们期待西湖教育发生5个方面的变化。一是聚力,让全域形成良好的育人生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全面教育、保障全程生长,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激发,让每所学校办出活力特色。通过区校协动、校校联动、项目带动,撬动学校办学活力。三是唤醒,让每名学生获得综合成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唤醒学生发展的内驱力,使每一名学生都拥有向上生长的力量,助力学生全面、个性成长。四是成全,让每位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牢固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与抱负,唤醒每一位教师心中的教育家精神,争做光明教师。五是创生,让数智赋能教育教学改革。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优化迭代“1+3+N”西湖数智教育治理体系,推进实体教育生态和数字虚拟生态双向治理。

专家点评:

近年来,西湖教育锚定高质量全域优质发展目标,坚持面向全体,落实全面教育,保障全程生长,在集团化办学、减负提质、数智治理、评价改革等方面的成绩可圈可点。这离不开西湖教育的三个特质。

一是坚定性。西湖教育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立足西湖实际办教育,从更深广、更长远的角度统筹构建区域教育现代治理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教育现代化治理思想,即教育最终应当指向人心的治理。西湖区牢牢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推动育人价值与升学功能有机统一,用真做真实真爱的力量把优质教育办到了人民的心坎上。

二是协同性。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关心厚爱。历届西湖区委区政府毫不动摇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形成了党政同行、上下同欲、左右同心的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西湖教育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校内校外教育齐头并进,公办民办教育协调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持续提质,构筑了教育行政部门牵头、部门镇街村社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协同育人格局。

三是创新性。在坚定不移朝着教育未来发展方向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西湖教育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围绕未来人才培养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稳步走、创新走,不停步。西湖教育把握继承与发展的逻辑,久久为功,历经20余年不断迭代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创新架构数智教育治理体系,深入推进暖心教育,在守正创新中激活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活力,守护每一名师生的自主生长。